模块三课程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模块三课程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三课程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是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历史教研员闫璟。
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历来是老师们感觉比较难的部分,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怎样合情合理,而且实事求是地讲授中国现代史,可能有一些重要的理论、史实和教学方法问题需要突破。
我先介绍今天一起参加讨论两位专家: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徐赐成老师。
徐:
老师们好!
特别要给大家做隆重介绍的是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春涛教授。
谢:
大家好!
(一、宏观整体分析)
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尤其是在党史研究方面有非常深厚的功力,成果也特别突出。
今年3月就出版了《历史的轨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集学术性和普及性于一体,非常受广大读者欢迎。
今天我们很荣幸能当面向谢教授请教和学习。
首先我想请问谢教授的是,您觉得应该如何把握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关系?
中国现代史叙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近年来,史学界一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采用了这一结论。
在我记忆中,以前的教材也有把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的。
请问谢教授,这一变化的依据和深意是什么?
徐老师曾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你觉得目前我们教师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难度在哪里?
学习本部分历史,在具体的历史知识背后,实际上要通过这些知识,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作为共产党的继承者,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新中国的继承者,对于国家怎么建立的,怎么从历史中抉择的,历史的由来和发展脉络要弄清楚;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只能走中国特色的这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所主张的走多党制、三权分立制、议会制?
中学阶段,可能不会明确涉及这些问题,但不等于不会面对这些问题。
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感受。
我想再请教谢教授,您能否先从宏观上给我们的老师一些原则性的教学建议。
这些建议对我们教学一线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结合《课标》中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交流。
首先来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中国现代史部分学习内容进行一下梳理。
(一)、中国现代史学习内容梳理
在整个中国史中,现代史的时间跨度最小,前后50多年,但距离当今的现实最近,关系也最为密切。
《历史课程标准》中,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基本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学习主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6)科技、教育与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中国现代史学习目标解析
修订后的《课标》的前面有一段导言,它按照时序的发展,概述了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同时也点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的巨大成就,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史所涵盖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应怎样理解课标的阐述呢?
我想,在学习和领会中国现代史的导言部分时,应遵循《标准》前言部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真正认识到这段历史。
结合《标准》在前言部分中提出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来理解中国现代史基本线索。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教师要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研读,掌握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晰中国现代史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
在导言的最后一段,也向学生提出了中国现代史的学习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
除了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并能掌握基本的史实和历史学习方法外,同时还要了解,中国现代史就是“昨天”的历史,它具有与“今天”的社会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特点,教学中我们要架起“昨天”与“今天”的联系桥梁,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并能选取某些方面,尝试让学生表达出历史的内在联系。
另外,与古代史、近代史相比,中国现代史离现实更近、历史材料最为丰富的特点,让学生了解除档案文献外的实物、遗迹、影像、口述等多历史呈现方式,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方面。
对中国现代史的学习,要注意历史的不可割断性,即:
既要注意它是中国近代史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又要重视它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
通过历史的延续与变迁,达到“课程目标”中规定的让学生“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逐步学会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等概念和分析框架,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也可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运用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就的材料,如“课程内容”中提到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等,来具体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方面。
中国现代史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直接的促进作用。
这段历史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是这样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初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学生达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如:
“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另外,从历史的演变中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体验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
(三)中国现代史体例编排的特点:
在体例编排上,我感觉《课标》把中国现代史“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和“横向”的建设领域的进展成就结合在一起。
是的。
“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体现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从195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历史阶段。
“横向”的建设领域的进展成就,分别以新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国家统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中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内容,重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反映了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各个领域的历史发展概貌。
在这一“纵向”和“横向”的立体框架下面,设置了总共16个学习要点。
其中,前6个要点是按历史发展时序排列的,后9个要点是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概貌,最后1个要点既是过去历史的总结和落脚点,也是未来发展的破题和出发点。
是这样的,中国现代史的内容编排,我认为在设计思路上主要是突出以下几点:
(1)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历史进程的时序性,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编排具体的内容。
课程内容标准涵盖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要历史节点和阶段,提纲挈领,要而不繁,使学生能够把握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脉络,了解每个节点和阶段的不同及其所包括的主要历史内容。
(2)充分反映新中国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与中国近代史反映的“革命”主题不同,中国现代史的主题是“建设和改革”。
因此,中国现代史的内容编排,充分反映了新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国家统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3)不回避新中国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误。
这主要是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挫折与失误。
对于这些内容,既然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中国现代史在内容编排上并不回避,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如何看待挫折和失误。
(4)在内容的选择上,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降低难度,对于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加以删除,进一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以使教学内容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通过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等方面内容的展现,让学生体会到历史虽是凝固的,却又是丰富多彩的。
(5)体现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
中国现代史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来看,中国现代史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是可以量化掌握的;
从“横向”的经济、政治、科技等角度来看,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屈指可数的。
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犹如骨架,支撑起中国现代史的学科框架。
只要学生对这些“骨架”了解透彻,就能对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触类旁通。
(二、重点问题分析)
中国现代史共16个学习要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对每个学习要点都做详细的解读,那么,我们选择一些有难度的重点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个学习要点是新中国的成立。
《课标》要求学生“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这里面,“认识”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相对较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呢?
首先教师应通过展示图片或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要了解开国大典的一些情况,丰富具体的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将新中国的成立意义放在近代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对于“一化三改”这个学习要点,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性质变化所起的巨大作用。
通过“三大改造”的一系列史实,明白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新中国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要让学生明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才最终在我国建立起来,而这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1956年实际已经开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得出的认识,而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反思历史才得出的一个结论,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易,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关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这一主题的学习内容。
《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曲折”和“发展”,怎样体现呢?
这一主题,是正确和错误的交织。
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