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 考研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1284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0.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商周考古 考研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夏商周考古 考研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夏商周考古 考研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夏商周考古 考研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夏商周考古 考研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商周考古 考研复习文档格式.docx

《夏商周考古 考研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商周考古 考研复习文档格式.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夏商周考古 考研复习文档格式.docx

四、商代墓葬

五、占卜与祭祀

 

第一章总论

一、夏商周三代考古的基本特征

(一)三代考古的综合特征

1、青铜时代

2、奴隶制

3、考古学文化、民族、国家相互联系

4、实物资料与文字资料并存

二、三代考古学的分期与特点

根据北京大学著名商周考古学家邹衡先生的意见,夏、商、西周从考古学上观察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第一阶段:

相当于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无前16世纪。

本段是我国历史上从氏族制社会已经过渡到奴隶制社会初期。

本阶段可以举二里头文化作为代表,并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作为典型遗址。

基本特点

•本阶段开始使用青铜器具,并有了专门的青铜武器。

•社会已经出现奴隶主与奴隶两大对立的阶级。

•二里头文些晚期出现的大面积夯土建筑——宫殿遗址和城墙,标志着国家已经形成。

•铜礼器开始出现.

•杀人祭祀的现象已经存在.

•占卜之风巳很盛行.

•礼制已现端倪。

•大量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已近似文字,有的甚至就是文字。

•贝币出现。

(二)第二阶段:

相当于商代前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前13世纪。

本阶段是奴隶制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河南郑州商城早、中期、偃师尸乡沟、山西垣曲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早期,河北藁城台西村,以及“殷墟文化第一期”等重要遗址是本阶段的代表;

其中郑州二里冈上、下层遗存更具有典型意义。

•本阶段青铜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成套的礼器和多种的专门青铜武器的大量存在,表明礼制有所发展。

•人殉葬的现象已开始普遍。

•大规模夯土城墙的修筑,标志着国家机器正在加强。

•与甲骨文同一系统的陶文成批出现。

(三)第三阶段:

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

本阶段奴隶制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

殷墟文化第二,三、四期和陕西长安沣西、沣东、西周早期遗址为典型遗址。

基本特点:

•本阶段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高峰。

•大型宫殿成批兴建,大型陵墓接连地营造,人殉、人祭的现象普遍存在。

•宗法等级关系日趋形成,封建藩属遍及全国。

•国家机器日益完善。

•各种原料的新型礼器不断出现,礼制已全面发展。

•甲骨文、金文大量发现.

•贝币普遍使用.

(四)第四阶段:

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

陕西长安沣西、沣东西周中晚期遗址(沣西第二至五期墓葬)和河

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为典型代表。

•本阶段青铜器的制作已经呈现衰落现象。

邹衡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1927年生于湖南省澧县,2005年12月2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

生前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在5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邹衡先生对中国考古尤其是夏商周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邹衡先生最早提出并论证了先商文化和先周文化;

对夏文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系统的科学论证;

最早对殷墟文化作出了科学的分期;

提出了著名的“汤都郑亳”说;

发现和论证了晋国始封地是山西天马-曲村遗址、燕国始封地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他参加和主持了洛阳王湾、天马-曲村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掘,对夏商周田野考古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表了《试论殷墟文化分期》等大量重要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著《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等,主编了大型考古报告《天马-曲村》。

三、“夏商周断代工程”简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这一项目在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

经过多学科的200位专家五年来的集体努力,目前已经达到计划预定的目标。

2001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验收组进行的验收。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日前已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

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科学出版社2004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

一九六三年——一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徐旭生《一九五九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查与发掘》,《考古》2004年第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4号夯土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11期。

•许宏等《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观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许宏《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考古》2004年第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考古新发现》,《考古》2005年第7期。

•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4号宫殿基址研究》,《文物》2005年第6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外郭城的调查与试掘》,《考古》2004年第3期。

•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墓葬与铸铜遗址》,《考古》2004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查与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的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5期。

•杜金鹏等《偃师商城近年考古工作要览——纪念偃师商城发现20周年》,《考古》2004年第12期。

一、夏文化探索简史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史籍记载的第一个王朝时代。

但是否存在过夏代,国内外史学界都有不同看法。

,以致夏代的历史至今尚不是一部信史。

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在安阳殷墟发现商代遗存后不久,就有人提出了夏文化的问题。

关于夏文化的探索问题,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主要应在夏人活动的传说地区内进行。

据文献记载,与夏人活动密切相关的地区一般认为有两个:

一是河南西部的颍水上游和洛阳附近的伊河、洛河下游地区;

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涑水附近。

1959年起,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上述两个地区作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一大批二里头文化的遗址,不仅为夏文化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由此正式掀开了夏文化探讨的历史序幕。

徐旭生1888~1976

汉族,1888年生于河南唐河;

以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史传说的研究以及夏文化的探索,是我国著名的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教育家。

代表作: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

《一九五九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11期。

二里头遗址

所在位置

二、二里头文化的时代、分布与特点

(一)中原二里头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

•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

•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已发现遗址近百处,经发掘的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十余个。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可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具有典型意义的陶器:

作炊器的是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圆腹罐等。

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盘、深腹盆、平底盆、豆、澄滤器、小口高领罐和大口缸等。

酒器则有盉、觚、爵等。

侈口圆腹罐口沿部的花边形装饰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加的一对鸡冠形办鋬,是这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风格。

(二)二里头类型文化目前被分为4期:

1、陶器:

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方格纹、细绳纹。

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

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

第三、四期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迹。

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第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继续延用,但有局部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斝、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

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

二里头一、二期陶器图

二里头三、四期陶器图

二里头一、二、三、四期陶器图

2、石器、玉器与铜器

二里头遗址从多座大小型墓葬中出土了青铜礼器、漆器、兵器、乐器和玉器等珍品,还发现大型铸铜作坊,出土大批坩埚残片、陶范、石范和铜渣等。

•玉器:

•铜器:

三、二里头遗址的布局

(一)二里头遗址概况

•遗址位于河南西部洛阳盆地东部。

这一带四周环山,北有邙山,南有伊阙,

东连嵩山,西连豫西丘陵;

境内伊、洛、湹、涧四水,历来农业发达。

•遗址范围很大,包括二里头等四个现代自然村,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

最宽约1900米,现存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遗址的整体呈现出以宫城为中心,再按身份贵贱依次由近及远的布局结构。

1.遗址中心区布局的概况:

遗址中心区位于遗址的东南部、中部一带,由宫殿区、铸铜作坊区、祭祀活动区、部分贵族聚居区构成。

•宫殿区:

面积约12万平方米,位于遗址东南。

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仅见于这

一区域,到晚期还建有宫墙。

此外,在宫城区周边还发现了道路网,路宽约10~20米;

其中,东面南北向大道长近700米,南、北二面东西长超过300米,大道中间围起的面积约11万平方米。

经解剖,这些大道从二里头早期

•贵族聚居区:

位于宫城周围,遗址所见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主要发现在这

里。

此外,中型墓葬的分布也主要落在这一区域;

其中,宫城北面与东北面又是中型墓最集中的区域。

•铸铜作坊区:

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位于遗址南部偏东,作坊区的南部

还发现了壕沟遗迹,宽16米,深约3米,已知长约100米。

•祭祀区:

位于宫殿区北部、西北部,其范围已东西连续约2~300米,主要

包括圆形地面式、半地穴式二种建筑,以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墓葬。

2.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