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0983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5.评价:

总的来说是好事。

首先,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隋朝对东北和东南的统治。

其次,当时为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三、隋的灭亡

1.原因:

隋朝的暴政——隋炀帝统治暴虐(罄竹难书)。

2.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

1.出现时间: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贞观时期)

2.出现原因:

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知人善用,唯才是举。

3.贞观新政内容:

①政治上:

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②经济上:

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以交纳实物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③法律上:

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④教育上:

完善科举制度,分明经和进士两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⑤民族关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⑥外交:

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概念:

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农业连年丰收,被誉为“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二、科举制

1.概念:

指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目的:

为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3.创立与完善时间: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确立(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

4.影响:

①国家:

打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仕途的局面,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人才不断更新,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②个人:

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信心和热情。

③社会: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创了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5.启示: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②只有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发展教育,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1.创建:

隋朝;

完善:

唐朝

2.内容:

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管具体政务。

意义:

三省六部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

又相互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第3课盛唐社会气象

一、开元盛世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统治期间,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713年李隆基登基,即唐玄宗。

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

他坚持改革政略,整肃吏治,发展生产,人口增加,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全盛时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3.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二、社会风尚

1.饮食和服饰:

饮茶、胡食、胡服。

唐三彩

2.风气开放,妇女社会地位较高,可以骑马出行。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

1.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2.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一、“和同为一家”(民族交融)

1.政策:

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各部首领共同尊称为“天可汗”。

2.与吐蕃的关系表现:

①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民族首领称为赞普。

②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③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

3.794年云南地区南诏政权和唐朝会盟,表示“永不离贰”。

二、中外交往

1.中日交往: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学习的使团。

2.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3.中国与天竺交往(中印交往):

唐太宗时期,玄奘(三藏)西行求佛法,口述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4.两位高僧的精神:

为实现理想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5课科技发明与唐诗

一、雕版印刷与火药(科技)

1.雕版印刷术:

唐朝初年发明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

成都、洛阳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火药:

和古代炼丹术有关。

唐朝初年,在孙思邈的《丹经》中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二、千古吟咏的唐诗(文学)

1.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

2.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雄起飘逸,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人们称他为“诗仙”。

3.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他亲身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他的诗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

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代表作“三吏”、“三别”。

4.李白、杜甫风格上出现不同特点原因是两人生活时代背景不同。

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一)背景:

1.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2.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黑暗,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

(二)过程

1.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北京)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使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

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2.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在地方上形成藩镇林立割据分裂的局面。

(三)危害

藩镇割据局面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国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二、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朝中宦官专权,统治黑暗;

地方藩镇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2.过程:

874年,王仙芝起义,提出“均平”的口号。

王仙芝死后,黄巢成为首领,建国号“大齐”。

884年,黄巢兵败自杀,农民起义最终失败。

3.意义: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并未灭亡唐朝)

三、五代十国

1.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史称后梁。

此后中原地区(北方)相继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史称五代。

2.与五代大约同时,南方分别存在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九个政权,加上山西的北汉,合称十国(十国九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

3.实质: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民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契丹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东京(汴京)

西夏

1038年

元昊

兴庆

党项

1115年

完颜阿骨打

会宁

女真

南宋

1127年

赵构

临安

1271年

忽必烈

大都(燕京)

蒙古

第7课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1、宋朝的建立

1、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大将发动政变自立),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2、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1、目的:

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举措:

①控制军权:

杯酒释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将

各地州镇士兵中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②强化君权:

在中央,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和财政,强化中央集权;

在地方,设置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3、评价:

①积极方面:

有利于维护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影响:

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开支庞大,以及军队作战指挥不畅,

战斗力低下等弊端,导致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3、重文轻武的国策

1、消弱武将兵权,专派文官担任知州。

2、大力发展科举制度,科举入士成为宋代官员的主要来源。

第八课辽、西夏和北宋并立

1、辽宋“澶渊之盟”(1005年)

1、宰相寇准反对迁都,宋真宗御驾亲征

2、和议内容:

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3、实质:

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

4、影响:

①积极作用:

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双方的经济和文化斗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②消极作用: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2、宋夏和战(1044年)

1、内容:

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赐”

2、影响:

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第九课宋金南北对峙

1、靖康之变

1、1125年,金灭辽(战争性质是正义的)

2、1127年,金灭北宋(战争性质是非正义的),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史称“靖康之变”(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2、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注意:

是军和民)

1、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被称为“岳家军”。

——“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2、1140年,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岳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3、岳飞能够取得大捷的原因:

①岳飞抗金是正义的,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②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③岳飞抗金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4、1141年,宋金和议:

南宋对金称臣,向金送交岁贡,两国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

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第10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

1、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完成南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①南方人口是北方的两倍;

②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3、原因: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技术、生产工具等;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政治中心南移;

⑤统治者注重兴修水利。

2、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业:

①秧马的使用(插秧);

②占城稻(原产越南)的推广,水稻跃居粮食首位。

2、手工业:

①煤,当时称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②铜、铁数量和质量达到世界最高;

③景德镇瓷器,宋朝被称为“瓷之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