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镇光明小学数学精品课程建设Word下载.docx
《三角镇光明小学数学精品课程建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镇光明小学数学精品课程建设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
二.课例名称: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三.研发单位:
中山市三角镇光明小学
四.研发人员:
周柳婵、李浩球、陈培开、杨宝凤、
杨英兰、杨伦发、陈娟
五.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教材《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六、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1、11~20个数的认识
2、2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0以内数的数的认识
2、100以内各数的加减法
1、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2、准确使用“>”、“<”号。
3、比较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四)、教学重点、难点
3、比较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五)、本单元评价要点
1、能熟练地掌握1~5的基数的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
第几(序数含义)以及数的分解,初步建立数感。
2、正确认识符号“=”、“<
”、“>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比较熟练的计算5以内加、减法。
(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
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如下页图)。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1)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
由于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儿童理解也比较容易。
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对5以内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所以把1~5的认识集中起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使教学时间大大缩短。
(2)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
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是本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在本单元已经明显体现。
本单元的纵线结构是:
1~5的认识──1~5的加减法──0的认识的加减法。
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字的难点,使学生在认数字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
另外,把加、减计算与认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又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3)加强数概念的教学。
数概念教学的基本结构是:
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
教材以儿童的生活区域为背景递次展开,同时以醒目的标题摆放在可爱的“毛毛虫”身上呈现给师生。
如第15页让学生经历数物体的过程抽象出1~5各数;
第16页从教学2的认识起,都强调在前一个数上添上1,就得到下一个数:
1添上1是2,2添上1是3……4添上1是5;
在第17页以“比大小”为标题、第18页以“第几”为标题、第19页以“几和几”为标题,将一个个知识点单列出来,以突出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的序数含义和数的组成的教学。
(4)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数数、比较数的大小都离不开集合、对应、统计等理论,但这些内容又不宜对小学生诠释。
因此,教材中采取适当渗透的办法,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一、二、三……一一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数。
又如,在第17页引入“比大小”时,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的图画象形图渗透统计初步知识。
(5)注意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
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作为实物教具;
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
例如,认3和4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使学生初步看到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有4条边。
(6)素材的选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材每引入一个概念都精心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儿童生活情境,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1~5各数的认识时,教材呈现一幅野生动物园图,让学生通过数喜爱的各种动物,抽象出1~5各数。
又如,通过让学生看第18页的排队购票图和“全家福”照片,理解序数的意义。
(7)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之间对数的大小的感知、数与数之间关系的发现,计算方法的选择等都存在着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体现算法多样化,是本册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单元的加、减法教学中,就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计算4+1=?
时,教材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3种不同算法:
有一位是用“点数”的方法算出得数的(1,2,3,4,5);
还有一位是从一个加数“4”开始数,添上1个一得5的;
另一位体现了较高一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根据数的组成(4和1组成5)算出得数,三种算法体现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也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都得到认可。
又如,计算5-2=?
时,教材也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3种不同算法。
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位置搞错(如3写成ε)。
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5、2、0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
因此,教学生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
为了让学生写好0~5各数,教材中作了示范,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本教材从学习1~5开始,就注重了对学生良好的数感、符号感的培养。
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例如,教材在第16页设计的一个实践活动,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物体或数字卡片)来表示数“3”;
在第17页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关系符号“>”、“<”、“=”两边的数的大小。
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学习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前面提及的4+1=5的算法中,用数的组成来计算4+1=5,是较高水平的算法,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低水平的点数方式上升到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上来。
减法的计算也是如此。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七、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4~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初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3、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数感。
有用数进行交流的的愿望。
4、结合教学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初步养成认真写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初步建立数感。
第二课时:
比大小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
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三课时:
第几
序数(教科书P18的主题图及“做一做”第2题、P22练习二的7、9题。
)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第四课时:
几和几
5以内各数的分解与组成(教科书P19-20主题图及“做一做”、P22练习二的8、10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第五课时:
加法
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三的第2题。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
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1、重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2、难点与关键:
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第六课时:
5以内的加法
5以内的加法(教科书P24主题图及“做一做”、P27练习三的1-4题)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鼓励每个学生说出加法的计算过程。
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第七课时:
5以内的减法
5以内的减法(教科书P25-26主题图及“做一做”、P27-28练习三的5-8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