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29953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Word下载.docx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Word下载.docx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棕色云团季节性爆发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

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

下图为1月份棕色云团分布示意图。

完成5~6题

5.棕色云团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主要原因有

①大气反射增强②大气逆辐射减弱③地面反射减弱④地面辐射增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主要原因是

A.降水稀少B.冬季风强C.对流旺盛D.工业发达

7.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地区,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西六区)乘氢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m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12分03秒成功落地。

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广州“竹筒屋”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而得名。

竹筒屋是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不设窗,天井可以开闭,房屋排列在狭小街巷两侧。

下图是广州某地某竹筒屋的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竹筒屋的建筑设计优势有

①安全防卫功能好②房屋进出较便利③通风散热效果佳④室内采光条件优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9.竹筒屋住宅区的气温分布是

A.房间内的白天气温高于街巷B.廊道内的夜晚气温高于房间内

C.街巷的昼夜温差大于房间内D.房间内的昼夜温差大于廊道处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吸收的程度不同。

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下垫面中,对①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是

A.冰川积雪B.沙漠戈壁C.湖泊河流D.森林草地

11.图中序号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二、填空题

12.读下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

(3)由图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

(4)运用上述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和乙两圈层的分界面是_____(名称),该分界面的划分依据是_____。

(2)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_____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填“>

”“<

”或“=”)

(3)丁一般认为是_____的发源地,该区域名称是_____

(4)月球夜晚温度可低至-1830C,主要是因为没有_____(填序号)辐射存在,即没有大气_____作用,夜晚降温速度快。

(5)①和②的辐射类型是_____(填“相同”或“不同”),①的辐射量_____②的辐射量(填“>

”、“<

”或“=”)。

14.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表示三大岩石中的__________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内力或外力)作用。

(3)图中③箭头表示___________;

当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会导致④作用_________(增强或减弱),其对过程①会产生__________(增强或削弱)影响。

(4)图中甲、乙两处地质构造更适合修建隧道的是______________处。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臭氧含量大小与太阳紫外线多少无关,A错。

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紫外线部分,是平流层升温的主要原因,臭氧总量减少会导致平流层气温降低,B对。

酸雨是人类活动排放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所致,和臭氧总量减少关系不大,C错。

臭氧含量减少,导致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增强,D错。

故选B。

2.D

臭氧层是地球的防护层,这是因为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对地球生命具有保护作用,D对;

太阳紫外线占有太阳总辐射量很小,不可能造成全球气温下降,A错;

化学烟雾污染天气增多是人类排放废弃物造成的,与臭氧层无关,B错;

臭氧层不能分解人类排放的废气,C错。

3.C

4.D

3.白色透明塑料薄膜和玻璃的透光率较高,内部热量不易散失,保温效果好,而黑色尼龙网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太阳辐射的透过率较小,网状结构,利于通风散热。

由此可知,安装黑色尼龙网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推测此时上海的天气可能为连续晴热的伏旱天气,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4.黑色尼龙网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太阳辐射的透过率较小,网状结构,利于通风散热。

所以主要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降低棚内温度,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网状结构,通风透气,不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不利于增强地面辐射;

因尼龙网削弱了太阳辐射,降低了地表温度,降低了地面辐射。

故ABC项错误。

综合分析,D项增强。

5.C

6.A

【分析】

5.棕色云团使得大气反射增强,则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可能减少,气温可能降低,不会加剧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消融,①不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表明,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不会减弱,②不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表明,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地表冰雪颜色加深,使得地面反射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使得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加剧,③、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6.南亚地区1月份,盛行东北季风,盛行大陆气团,天气晴朗,大气稳定,降水稀少,空气中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颗粒物不易沉降,容易聚集,从而使得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A符合题意;

如果当地冬季风强劲,空气中的颗粒物容易扩散,不易聚集形成棕色云团,B不符合题意;

如果当地对流旺盛,容易形成对流雨,空气中颗粒物容易沉降,不易聚集形成棕色云团,C不符合题意;

工业发达,排放的颗粒物污染物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不是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试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

美国的新墨西哥州位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从距地面39044m上空落地,是从平流层经过对流层落到地面。

平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对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因此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D正确。

8.A

9.C

8.结合材料以及图示信息可知,竹筒屋开间小,进深大,不设窗户,只有一个大门进入,通过一条廊道与各房间连接,因此其安全防卫功能好,房屋进出较为不便,①正确,②错;

由于不设窗户,只留天井出风,因此室内采光条件并不优越,④错;

廊道较为狭窄,空气流动经过廊道处流动速度加快,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从而有利于各房间内的空气流出进入廊道,实现空气的更新与热量交换,通风散热效果好,③正确。

9.白天,房间内接受太阳辐射少,且受到与廊道的通风散热作用,其气温低于街巷,A错;

廊道处由于风速较快,热量容易散失,夜晚气温低于房间内气温,B错;

街巷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较大,而房间内白天气温不高,夜晚热量散失较慢,气温不低,昼夜温差较小,所以街巷的昼夜温差大于房间内的昼夜温差;

同时,房间内的昼夜温差小于廊道处的昼夜温差,C正确,D错,故选C。

10.A

11.B

10.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率主要取决于其反射率高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积雪的反射率一般在50%~95%,沙漠戈壁反射率一般30%左右,湖泊河流等湿地反射率低于10%,森林草地反射率一般在30%以下,因此冰川积雪反射率最高,则吸收率最低,A符合题意,排除B、C、D。

11.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反射作用。

图中①给地面带来热量,但不属于保温作用范畴,排除A。

图中②(大气逆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补偿地面损失的能量,属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B符合题意。

图中③是地面损失能量的主要方式,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排除C。

图中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对地面不起到保温作用,排除D。

【点睛】

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1)吸收保存:

大气中的CO2和水汽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能量截留在大气中。

(2)补偿作用: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的能量损失,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一般云量越多,保温作用越强。

12.

(1)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③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沙漠地区白天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

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热量散失的多,所以昼夜温差大

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

(1)结合图示相互关系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即④。

(3)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较多,对短波的吸收较少。

地面辐射的波长较长,因此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这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温度很高、夜间温度很低。

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白天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很高;

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热量散失的多,温度很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13.莫霍界面横、纵波波速明显增加33>

岩浆软流层⑥保温相同>

该题以图形为载体,题目较为综合,考察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大气受热过程。

(1)甲为地壳,乙为地幔,分界面为莫霍界面。

莫霍界面是不连续面,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此发生改变:

横、纵波波速明显增加。

说明经过的物质性质不同,因此进行划分。

(2)地壳的厚度是从莫霍界面往地面开始算,其实就等同于莫霍界面的“埋藏深度”,陆地上莫霍界面平均在地下33km处,因此陆壳厚度为33km。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因此陆壳要比洋壳厚。

(3)丁是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4)材料中①②③为太阳辐射;

④为反射作用;

⑤为地面长波辐射;

⑥为大气逆辐射。

月球质量体积小,没办法俘获大气而形成大气层。

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夜间降温快。

(5)①②均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