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9211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下载.docx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下载.docx

(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完善

(1)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

1.理论:

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香港、澳门的回归:

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海峡两岸关系

(1)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2)“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政策调整: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中美建交: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2)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展开反恐外交。

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3)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5.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1.新时期中国全面改革的成就

(1)政治上,确立“依法治国”的国策,实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2)外交上,实施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战略。

(3)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文教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

2.两岸关系发展的三大阶段及特征

(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

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两岸隔海对峙,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

(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

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冷和”阶段。

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

(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至今):

1992年“两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实现“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3.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的关系

时间

阶段

新中国外交

1949~1955年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

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

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

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

20世纪70年代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20世纪80年代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

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1991年后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

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短板1 时空逻辑不足

例1 (2010·

新课标全国卷文综)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查短 1989年以后,中国不再订立同盟条约,主要原因当从中国内部寻找,本着此原则可快速确定D项为答案,错选主要原因是考生不会灵活运用分析历史原因的逻辑关系。

补短 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时注意以下几种现象的决定地位:

如内因、主观、生产力、经济基础等范畴内的历史现象。

答案 D

[针对练1]

有学者认为:

“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

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

这说明“八二宪法”(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答案 C

解析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八二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部宪法,规定国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A项错误;

“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B项错误;

“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C项正确;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D项错误。

短板2 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

例2 (2012·

北京文综)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

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查短 本题考生主要错在记忆不准,与非洲国家相关的外交活动是史料考查主旨,50年代初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与非洲无关,不结盟运动不是中国发起,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与中国北方周边国家发展外交合作,均与非洲无必然联系,由此排除②③④,答案为A。

补短 全国卷在本考点下的命题频率很少,多集中于基本史实的识记,难度也较小,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应是备考的主方向。

答案 A

[针对练2]

有学者在总结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外交时,概括为:

“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结合下表,对此概括解读错误的是(  )

三句话内容

解读及其表现

形势大变化

A.指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

政策大调整

B.指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外交大发展

C.一是指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组织的活动

D.二是指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政治的外交活动和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B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独立自主政策是我国一直以来始终奉行的基本外交政策,不符合“大调整”,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以来,在反霸、维护世界和平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政治的外交活动,并加入世贸组织,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

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

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三、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1.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

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六、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交通事业

(1)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

(2)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事业

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大众传媒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

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