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资料整合)Word文档格式.doc
《食品安全问题(资料整合)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安全问题(资料整合)Word文档格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有关监管机构就透露,超市把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退还给生产商,过期食品被生产企业重新作为原料进行再加工,此乃行业“潜规则”——既已明知是行业“潜规则”,监管机构如何能多年视而不见?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无良企业自然难逃其咎,但行政监管缺失与混乱才是根源,甚或如“瘦肉精”事件中,某些监管者与不法企业、商家结成利益同盟、监守自盗,几令食品安全防线沦陷。
行政监管积弊不除,食品安全的承诺即是一句空话。
而行政体制内积弊是不可能依靠自查、自检就可以破解的,需要来自外界强有力的监督和问责。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发生后,无良生产企业迅速被吊销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法人代表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部门依法刑事拘留,但对监管机构的司法问责将何时启动呢?
渴求食品安全的消费者,同样期待司法之剑挥向这些领域,追问这本应确保公民安全的“最后防线”是如何崩塌的。
热点时评:
拿什么拯救食品安全的道德
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让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严惩和社会的唾弃,食品安全才有望得到切实保障
上海“染色馒头”热气尚存,宜昌“毒生姜”仍在熏制,沈阳“兽药豆芽”又在疯长……短短数天内,如此密集的曝光,说明全社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也印证了日前温总理的判断:
“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食品生产的确是个良心活。
无论现代化的流水线,还是传统的小作坊,生产过程都可谓“天知地知良心知”,而消费者只能“眼不见为净”。
因此,一个社会如果道德滑坡,食品安全往往是重灾区;
反过来讲,提升食品安全指数,道德重建是重要一步。
道德对于市场经济的意义,无需多言。
而如何拯救道德,却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方面,善行义举的弘扬、苦口婆心的劝说固然重要;
另一方面,也要警醒:
那些有毒食品制造者,往往也曾是高喊“社会责任”的企业。
这也说明,良心的盾牌并非总是可靠,道德的血液并不总能自我生成,尤其是对企业来说。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以股东利益和利润最大化的组织那里,公众健康永远不是一个首要的议题。
”如果没有一定的约束,食品生产者很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
市场经济既是“诚信经济”,也是“法治经济”。
我们可以提倡企业流淌道德血液,却必须正视企业逐利的现实;
我们可以提倡企业的道德自律,却并不能把“宝”全部压在良心上面。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只有法律站稳了阵脚,道德才不至于在利益面前无限后退。
事实上,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或是因为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或是因为执法者的失守推诿,或是由于问责的过于温柔。
近年来,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但倾家荡产的商家却十分罕见,监管渎职者被严肃问责的也少之又少。
既然总是打不疼、打不死,既然笃定的收益远远大于预想的风险,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就会发生,不闯红灯就会落后的“红灯效应”就会被放大,避免食品生产企业的“道德风险”也就无从谈起。
其实,发达国家也经历过食品安全危机,如美国的“肮脏食品加工厂”,欧洲的疯牛病,日本的毒大米。
推动各国走出危机的最大启示,是用系统的制度呵护良心,用严苛的法律捍卫道德。
美国法律规定,无论金额大小,只要有制假或售假的行为就构成犯罪;
日本对农产品实施严格的“身份证”制度,建立了可追溯管理模式。
这也正如中央领导一再强调的,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让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严惩和社会的唾弃。
有人说,“一张简单的饭桌上,包含了经济发展的全部道理”。
从1993年取消粮票制度至今,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事关执政水平和社会信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上升到“面包政治”的高度。
食品安全,警钟为谁而鸣
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对相关企业的司法追责做到了雷厉风行,但对失职、渎职的监管者的司法问责远未到位
一场由馒头引发的食品安全监管风暴正从上海刮向全国。
4月11日,上海超市曝“染色馒头”事件,第二天,该市启动了全市范围内的“馒头大检查”。
随后,内蒙古、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多个城市都展开了针对馒头市场的专项整治。
类似的专项整治风暴我们其实已经熟悉。
毒奶粉事件、苏丹红风波、“一滴香”谜案、“健美猪”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都雷厉风行地进行过一次次大规模整治。
应该说,声势浩大的整治行动对迅速查清问题起到很大作用。
然而,食品问题的屡屡曝光也使我们由此深思:
整治风暴能在多大程度上拯救食品安全于水火?
立足于大检查的专项整治风暴,并不能触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制度之痛。
一时的整治风暴可以拍死苍蝇,却无法改变滋生苍蝇的环境。
忽视了对整个制度环境的治理,给企业和监管者以逃避责任的借口。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中,监管机构“坚决不护短”、华联超市“给不法制作商钻了空子”,这些委过于人的自我辩白,或可窥见一斑。
事实上,许多食品安全问题源自行业“潜规则”。
上海有关监管机构就透露,超市把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退还给生产商,过期食品被生产企业重新作为原料进行再加工,此乃行业“潜规则”——既已明知是行业“潜规则”,监管机构如何能多年视而不见?
花样百出的食品安全事件,挑战着消费者的想象力;
监管的无序和失措,则挑战着管理者的信用和权威。
“染色馒头”再度敲响食品安全警钟,警钟为谁而鸣,值得每个人深思。
(2)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与食品息息相关,食以安全为本,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对于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三鹿奶粉事件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老堂客火锅店火锅底料用油让顾客寒心,昆明市民喝酸奶喝出碎玻璃等等这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怎么放心那食品架上琳琅满目的食物,又有多少是真正合格可以让我们放心使用的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要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找出病因。
首先,食品生产经营者过度竞争,巨大的竞争压力使生产者、销售者不惜铤而走险,以造假、售假追求利润。
其次,政府监管问题严重,一些部门追逐小集体利益,使得管理变质,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目标难以实现。
最后,大部分消费者法律意识不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高,使得部分销售者抱有侥幸心理。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们应着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1、生产者与销售者必须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讲究诚信,凭良心办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各部门应该互相协作,层层落实,并应该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行政执法的结果应该向人民群众公开。
3、尽快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完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从严要求,约束企业保障食品的合格。
4、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并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制,减轻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5、建立安全教育宣传体系,让作为食品安全的终端受众的消费者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水平,并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关系到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多方合作,各尽其能,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
(3)光明日报:
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多发?
现状怎样?
如何保障?
核心提示: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
这深刻道出了食品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
能否保障食品安全,让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
俗话说:
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多发
近些年,各种食品安全违法信息不绝于耳。
每到此刻,人们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会突然出现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也处于从保障食品供应转向保障食品安全的进程中。
这个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多发易发。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食”字下面是“良”字,人无良心不为食,食品生产必须是个良心活。
●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天良丧尽,国家应该实行严刑峻法,使其倾家荡产,真正让不法分子不敢犯法、犯不起法。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最重要。
一旦责任感缺失,你生产的“毒豆芽”害了他人,他推销的“地沟油”也有可能伤到你,就会导致害人害己的“恶性循环”。
●只有严格监管好企业的“出口”,老百姓才能放心地“入口”。
●监管部门不仅要“主动作为”,更要“科学作为”,改进协调机制,提升技术手段,与时俱进地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政府监管如何确保到位
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问题。
虽然问题食品的出现各有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逃过政府监管“跑出来”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才能遏制食品行业中不法分子疯狂逐利的冲动,让群众吃得放心。
政府必须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让“监管之手”发挥应有作用。
优化监管体制。
目前,按照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都在有关部门分工监管基础上,建立了食品安全的议事协调机构,下一步,地、县级也须尽快建立起来,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要逐项划清监管分工和要求,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形成监管合力,堵塞监管漏洞,提高综合监管水平。
完善法律标准。
这两年,国家修订发布了一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新制定国家标准1185项。
但法律不够细化,现有标准缺失、过时、交叉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必须加强相关法律立、改、废工作,尽快完成标准清理整合,强化标准公信力,到2015年再出台100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形成严密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标准体系。
充实监管力量。
力量不足是制约监管的直接原因。
目前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有10.7万人,如不计农户和小作坊、小摊贩,平均1人监管100多户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