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
《哲理诗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理诗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
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
让时间证明一切。
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
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
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
本诗告戒我们:
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
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
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
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
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
后两句则说:
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
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
本诗告诉我们:
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哲理诗赏析
吉林王利臣
【哲理诗选】
唐朝诗人汪遵在《西河》中写到:
“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
自从明宰投巫后,直到如今鬼不神。
”这是一首歌颂西门豹破除迷信,改革弊政的诗。
相传河神河伯每年都要娶一个少女为妻,当地三老借机搜刮老百姓。
西门豹当选邺县县令后以让大巫向河伯报信为名,将大巫投入河中。
其余豪绅再也不敢为河伯娶妇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鬼神,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很显然,西门豹的主张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
【跟踪训练】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反映的哲理是()
A、意识不能反映物质,因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其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以及知识构成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C、山的高度、形态因人们的观察它的位置不同而变化
D、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不可能是相同的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3、“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下列哪些选项和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相同()
①“一着不慎,全盘皆输”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③在我国改革和建设中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④“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这首诗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整体观念
B、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C、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能得到最大发挥
D、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反映的哲理有()
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②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1、B2、C3、C4、B5、B6、A
(字数1112;
通联吉林松原二中王利臣;
邮编138007;
电话0438-8980632)
古诗哲理赏析
我国古代有着浩如烟海的诗词,其中有不少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学习中,剖析其中哲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李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罗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于贲
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