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精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5264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精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精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精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精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精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精编文档格式.docx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精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精编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精编文档格式.docx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点2: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办法

1.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包括德、智、体、美、劳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各种类型教育活动的基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活动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等。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

从2001年开始,为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建立起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学校管理、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学校管理

素质教育活动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实现的。

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在学校的正式课程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如课外的兴趣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

班主任工作

学校、班级是组织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层单位。

班主任是中学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

班级中素质教育的开展,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办法和教育方法。

2.方法

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考点3: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的涵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恩克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思想是: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主要涵是: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是反映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多方面的发展。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全社会人全面发展的条件。

3.“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考点4: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涵

1)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需求的人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

3)学生是完整的人,要将学生作为整体来看待

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

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各方面也有具体的完整构成

4)学生是独特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所有的人按平均水平发展(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考点5:

教师观

1.教师观概述

1)“教师观”的含义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所谓“教师观”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其职业的特丹、责任、教师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2)传统的教师角色

一般说来,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

示者角色;

朋友角色;

研究者角色。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

1)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教师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是社区的一员。

考点6:

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结构

1.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修养

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理解,是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观念。

其中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教师教育的理念是教师行为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师德修养

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建立在教师个人良好道德品质基础上的职业道德修养。

它包括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2.教师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实践性知识:

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

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艺术素养。

3.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基本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计能力、组织实施的能力和检查评价能力。

反思和研究能力

考点7: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1.三阶段发展观(福勒和布朗)

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关心的问题是:

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们怎么看我?

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等等。

关注情境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容,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大小、时间的压力和核对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关注学生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适不适合某些学生。

2.五阶段发展观(伯林纳)

第一阶段:

新手

新手阶段是教师获取教学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

第二阶段:

熟练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所学的知识逐步联系起来,并能找出不同情境中的一些相似性,而且有关情境的知识也在增加。

第三阶段:

胜任型

在这一阶段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要做的事情有明确的选择。

这时个体做事有主次之分,能够依计划办事,有确定的目标,并能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达到目的;

二是在操作某项技能时,能够决定哪些环节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依据经验,他们知道应关注什么、忽略什么。

第四阶段:

业务精干

这一阶段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直觉判断能力,教学技能接近了自动化的水平,教学行为已经达到了快捷、流畅和灵活的程度。

第五阶段:

专家

这一阶段的教师对教学情境不但有直觉的把握,而且能以非分析性、非随意性的方式,理智地做出合适的反应。

他们的行为表现流畅、灵活,不需要刻意地加工。

观察教学情境和处理事务是非理性的,教学技能完全自动化。

考点8:

教师的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

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这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

合法的解聘或待聘不等于侵犯教师的这一权利。

2.科研学术活动权

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

3.管理学生权

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

4.获取报酬待遇权

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息”的权利。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5.参与民主管理权

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

教师在参与学校管理时要注意民主集中制原则。

6.进修培训权

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考点9:

教师的特定义务

1.遵纪守法义务

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教育教学义务

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3.教书育人的义务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爱护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6.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义务

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考点10:

学生的权利

1.中学生作为未成年公民的基本权利

生存的权利

父母有抚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