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_精品文档.doc
《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_精品文档.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案例分析
文章题目: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咨询案例报告
某学院某某某
摘要:
本案例介绍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而导致一般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
该生从小成绩优异,由于高考失利考入普通专科学校。
在大学期间,与同学交往少,业余时间大部分用在学习上。
敏感、内向、自尊心强,不太喜欢交际,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
从病程标准看,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是由就业受挫引起的焦虑,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主要是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正确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目标,树立自信心,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经过4周治疗,咨询效果较好。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
申某,男,23岁,大学在读生。
身高约1.72米,体态偏瘦,无重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出生于普通家庭,父母感情一般,个性都很好强,从小对她要求严格,尤其是学习方面,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排第一名,偶有一次排在第二名,在下一次的考试中非争取第一名不可。
平时父母总是教育她要考上名牌大学,说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高考时由于太紧张,只考上一所普通专科学校,本来想重新再考,却因为当年父亲生病去世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很紧张,只好上了这所普通大学。
在大学期间,与同学交往少,业余时间大部分用在学习上。
敏感、内向、自尊心强,不太喜欢交际,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
二、求助者自述:
主诉:
最近一个月,焦虑、烦躁、食欲下降、经常失眠、做噩梦、情绪低落,不想与人交流,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觉得自己很没用,内心很痛苦,很想得到咨询师的帮助。
个人陈述:
毕业前2个月的一天,我第一次在一场大型的招聘会上递交了几十份个人简历,全都是往大企业、大公司投的。
招聘单位说:
过一个星期会通知面试,当时自己心里还挺兴奋的,心想总会有一两家大公司录用我。
过了2天,有一家公司通知我去面试。
面试的前一天晚上,我把面试应该注意的事项都考虑了一遍,面试当天我还精心打扮了一番;面试时,心里还是挺紧张,以至于说话有点发抖。
面试结束后,他们告诉我若通过第一次面试,会有第二次复试。
在等待第二次面试的日子里,我的手机天天开着,连晚上也从不关机,并总是随身带着。
可是两个星期过去了,没人通知我第二次面试。
也没有其他公司通知我去面试。
马上就要毕业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
我每天总在想:
为什么找不着好工作?
是不是因为我的学校不起眼,不是名牌大学?
这时父母亲的话在耳边响起:
只有名牌大学毕业生才能找到好工作。
越想越觉得自己找不着好工作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想起真后悔,后悔当初没有考上名牌大学。
心情也非常烦躁,焦虑,看书没有以前专心,老是走神,食欲也下降了,总是担心找不着好工作。
看到同学们陆续找到了工作,我觉得自己没用,是个废物,同学们一定都很看不起我,在他们眼里自己肯定“一无是处”,感觉对不起母亲。
为此,情绪更加低落,也更烦躁了,又不愿意和同学们说,无法化解不良情绪,内心十分痛苦,很想得到咨询师的帮助。
三、咨询师观察与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犹犹豫豫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不敢正面看咨询师,来回搓手,内心体验与表情一致。
交谈中很拘谨,说话声音很低;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表达清楚。
班级辅导员反映:
该同学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优秀。
但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与同学交往少。
四、心理测验结果:
1、EPQ测验结果:
E:
30;P:
40;N:
65;L:
30;
2、SAS:
65; 3、SDS:
45
根据求助者的测验结果考虑求助者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有焦虑情绪。
五、评估和诊断:
(一)评估:
1、求助者主要症状为:
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入睡困难,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2、从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生理因素:
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因素:
(1)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如找工作失败,没有被大企业,大公司录用。
(2)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她要求高,对她的教育也不准确客观,如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分配到好工作。
(3)同学人际关系不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心理因素:
(1)存在明显不合理的认知:
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就找不着好工作;认为只有去大公司才算是好工作;认为没找到好工作就一无是处。
(2)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没被录用不知道怎样去解决。
(3)性格较内向、自尊心强、追求完美、争强好胜的个性特征也是她的心理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诊断: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等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找工作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一个多月,符合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是由就业受挫引起的焦虑:
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识别不合理信念,改变其认知结构,用积极、合理的信念代替消极、歪曲的思维;协助求助者减低其当前的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尽可能的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使其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和烦躁去生活。
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
帮助求助者改变他们生活哲学中非理性的成分,并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达到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正确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目标。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使用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起源于大学毕业找工作不顺利,凡事追求完美的性格和父母的完美教育,使求助者产生“进不了大公司就是找不到好工作,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等不合理信念,从而引起失眠,烦躁,食欲下降等焦虑症状。
引起该求助者症状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找工作本身,而是对其自身、对工作的不合理信念。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纠正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助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所以选择合理情绪疗法。
另外,求助者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能力较强,较适合本疗法。
2.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心理咨询时间与费用:
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80元/次。
八、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2008年4月16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咨询目标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定。
2)说明测验的目的,安排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
3)通过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争取求助者的信任与合作,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及改变意愿
4)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
5)与求助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求助者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2次2008年4月23日
目的:
1.巩固咨询关系
2.向求助者说明合理情绪疗法及情绪ABC理论,以及选择此方法的原因
3.明确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
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 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与诊断,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认识到A、B、C之间的关系,并使它能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
2、引导求助者进入合理情绪疗法的领悟阶段,通过结合具体实例,让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到:
1)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2)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3、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
(1)使求助者认识自己的思考是非理性的,帮助他了解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困扰和焦虑,帮助他弄清非理性的信念与焦虑的关系。
(2)使患者了解他的焦虑情绪来自他自己,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使患者改变他的想法,放弃非理性的信念。
(4)使患者接受较为理性的观念,从而领悟到情绪不佳不是由于外界,而是自己非理性推断的结果;当前的情绪障碍是因为自己仍在沿用过去的非理性信念;只有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才能消除情绪障碍。
5. 进行自我放松训练,以缓解失眠、焦虑、烦躁等症状。
起床时,对着镜子说三遍:
“我很棒,我能行”。
睡觉前,对自己说:
“现在身体很轻松、很舒服,我会睡得很香、很甜……”
平时焦虑烦躁时,深呼吸,对着自己微笑,“我没问题的”
6. 家庭作业:
(1)列表:
找出诱发的事件A;找出A导致的不适体验的具体表现C,找出A和C两者之间的思想原因B,尽可能多的找出B。
(2)练习自我放松训练
第3次2008年4月30日
目的:
1.共同确认不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2.分析合理信念
3.改变其对工作及自身价值的认知
方法: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
过程:
1、检查家庭作业。
协助求助者进一步明确:
引起焦虑、烦躁、失眠C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直接由找工作受挫A而引起的,而是由于对自身、工作的错误认知B所产生。
2、共同确认当前存在的不合理信念B
(1)只有名牌大学毕业生才能找到好工作
(2)只有去大公司,才算是好工作
该求助者对问题的表面看法是“快毕业了工作没着落”,因此焦虑烦躁;但实际上,真正的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就应该上好大学,必须进大公司,找个好工作,否则就是个没用的人,一定会被人瞧不起”等一系列绝对化概述。
所以,在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时,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征,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及糟糕至极。
3、与不合理信念辩论,采用咨询师直接提问的方式:
例如
(1)有什么证据表明普通大学毕业生就找不到好工作?
(2)在大公司里不论职位,都算是好工作吗?
通过辩论,不仅要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她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即不是因为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