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471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_精品文档.doc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_精品文档.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_精品文档.doc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内容摘要:

近年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各高校大学生自杀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正值青春的大学生为什么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在这问题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文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自杀心理原因解决

一、现状概述

年来,大学生中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其危害与后果极为严重。

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笔者依据35名大学生自杀案例的调查,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自杀的诱因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自杀的途径和措施。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仍然处于青春期的完成过程,身心发育不协调和不稳定;二他们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是在呵护中长大的,是一群依然没有断乳的大孩子,认知、情绪和行为发展处于成型过程,对事、对人的态度、认识比较偏激,隐含冲动性;三他们是一群对社会充满理想和憧憬,理想与现实在他们思想中剧烈激荡的群体;四他们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以批判眼光审视现实的青年群体。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生活事件频发容易导致心理压力而自己又缺乏能力解决问题的时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或个体内部归因不良引起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生活事件。

有的是已被意识到的,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有的是尚处于潜伏阶段,如专业学习与兴趣、就业、恋爱与异性关系等等。

生活事件,就对个体的影响来说,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

但是,无论哪类性质的生活事件,都要求大学生去适应,付出努力面对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便应付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

这种应付,就是“适应”。

适应,意味着个体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包括对生活事件的性质和强度的评估,对自我能力的评估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说:

“真麻烦!

”体验到麻烦,就说明压力已成为现实。

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人而异。

即使同一个人,可因不同的身体状况或心境承受能力而不同。

这说明,所谓心理压力并不单纯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更多的成分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二、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在面对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我的分析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客观上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社会。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使得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都大大的加重了我们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很多人失去了安全感和稳定感。

于是,空虚、无聊、寂寞成了大学中最流行的词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整和力发生着重要变化,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转变、社会失范现象的加剧都大大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就会选择自杀。

另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对自杀的认识的一种变化,在现在社会中人们强调生是我们的权利的同时也在强调死也是我们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自杀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家庭。

人在小的时候受到自己父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对他的一生产生作用和影响。

由此,部分学者认为,家庭的不完美,父母的离异或者早亡,父母关系的紧张,孩子受父母的关注太少或者受到父母或他人的虐待对孩子的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

再次,是学校。

学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学校学生之间的竞争的加剧。

二是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对学生心理的重视和教育不够。

作为大学生,他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在大学校园里,因此,大学校园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有着明显的影响。

大学的校园环境除了包括以往的大学教育还包括大学校园中的各种事件,例如:

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都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的心理倾向。

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自杀最终的发生是在瞬间,但它的基础是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辅导,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社会、学校、家庭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它们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健全与否关系到大学生以往和现在的成长环境,亦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关系密切。

从主观上来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同样具有青年期的特点。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人格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

“青年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在很多的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角色协调起来。同时,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杀机制。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对策  

   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

帕佛认为:

“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杀的发生……。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行为,如独处,沉默寡言,生活规律紊乱,情绪极度低落等等。

从国外的一些研究来看,美国心理学家格罗布等人的有关研究,确认了青年期个体潜在自杀征兆的30条线索,其中70%的人表现出抑郁现象,包括绝望、悲哀和冷漠,还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的迹象,包括进食和睡眠等。

格罗布认为,青年期自杀的最大预兆是“严重的、长期的心理能力丧失”。

这种心理能力的丧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于外部行为中。

希尼亚?

帕佛认为,行为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常常是青年精神崩溃的信号。

这种行为的异变表现为容易感情冲动,爱发脾气,不合群,情绪低落,甚至于饮食和睡眠也受到影响。

由于自杀者在自杀前有了一系列的行为表现,这就为预防自杀提供了一些依据。

学校有关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人员以及党团干部,系、年级、班干部是预防自杀的主要人员,只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他们就能及时地从自杀者的行为表现中发现其自杀企图,及时加以疏导、解救和阻止,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我们认为要预防学生的自杀行为,学校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所致。

因此,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各种有关心理卫生知识是防止大学生自杀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其具体作法是,首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团干部进行轮训,轮训的时间一般为10-15天,主要讲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等有关内容。

然后由参加了轮训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对青年期心理特点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教给他们有关青年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等,使其应付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  

   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问题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头脑。

同时,对外开放使得东西方各种文化涌现在我们面前,对新事物、新思想极为敏感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

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树立正确的思想,那么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就容易失去平衡,价值观就可能出现混乱,心理障碍也会增多,自杀率上升的趋势就难以避免。

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大学生课余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针对情绪发展和人格顺应是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这种环境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保证大学生与正直、善良、心理健康的人接触,以利于培养其积极的情绪。

   2.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情绪的表达机会,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以免破坏性地爆发。

   3.给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免长期遭受挫折和内心冲突。

   4.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5.教育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三)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可持续、稳定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及时恢复心理平衡。

受不良心理因素困扰的大学生,如果无法自我摆脱或及时得到帮助,便可能出现自杀念头。

有的即使已出现自杀念头,通过咨询,配合适当的心理疗法,也能避免自杀念头发展到自杀行为。

   此外,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也是预防自杀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项工作应由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或受过心理学培训并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来承担。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该大学生的智能和智商、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的发展状况等。

学生工作处最好是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除了长期观察、记录大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和心理问题外,还有必要定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以便较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

对心理测验的结果有关负责人要注意客观慎重地解释,严格地保密,及时地存档。

为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且难度较大的工作,最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组织心理学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等有关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保健养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