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1170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2.熟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童年走进作者的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文中的同龄人进行心与心的体验和交流。

18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三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

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诗歌特有的表达方式,感诗“情”、悟诗“境”。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体悟判断诗句的意思,从而完整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学习《溪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读写生字、词语,想象《溪边》描绘的意境。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理解重点诗句意义,初步体会诗歌所描摹的画面。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2.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3.让我们走入诗歌,感受“我”童年的快乐吧!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

【课件出示】生字,读生字。

rǎnɡānté

ngsuì

bōlà

nɡhú

shuǎnɡmó

ɡū

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爽蘑菇

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

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前鼻音“竿”,后鼻音“腾浪”等。

“蘑菇”在一起时,“菇”读轻声。

(2)

【课件出示】词语,读词语。

水墨画染绿浪花溅起清爽打碎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

前鼻音“溅”,后鼻音“爽”。

(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几首儿童诗(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印象深刻,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组长汇报,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解决疑问。

(相机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指导)

5.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6.识记生字

看看这些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识字:

竿浪葫蘑菇碎腾

(2)熟字比较。

如:

黑一墨醉一碎

(3)猜谜语:

“飞刀投向人靶子:

夺夺夺夺!

”谜底是“爽”

“八点九点十点”谜底是“染”。

7.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怎样写好会写的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住每个字的字形。

8.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习《溪边》。

1.再次自读,小组讨论。

(1)大声朗读并思考:

你在溪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溪边有哪些景物?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将诗中出现的景物归纳出来,同时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这幅画中看到了哪些景物画面。

(2)出示课件“溪边钓鱼图”,呈现有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等景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图中的这些景物描绘出来。

(3)聚焦重点诗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进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结合前后文梳理全诗意义。

预设: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一幅静态画面,还可以说成“溪水把人影染绿了”,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出,春天的小溪是多么的清澈、干净,连倒映在溪水上的人影都变成了碧绿碧绿的;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静静的水面被这突如其来的“扑腾一声”给打破,“人影”为什么会“碎”呢?

是因为鱼儿上钩了,水面动了起来,人影也就因水面的震荡而裂开。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诗歌画面,组织学生交流,感受情绪,走进诗歌意境。

人影被打碎的那一刹那,草地上都蹦跳着欢笑声。

假设现在你就是溪边的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象,你会如何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呢?

此时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

这幅“溪边钓鱼图”在一静一动之间向我们展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风景是多么的美好,钓上鱼来的心情又是多么欢快。

3.赏析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美。

(1)引导学生自读诗歌,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理由,与同桌交流。

(2)解读重点诗句,进行赏析品悟。

句1: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思考: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它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把山溪比作绿玉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平静、清澈、色绿的特点。

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垂柳”用“溪水”作为镜子来梳妆,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句子有了人的情味,更富感情和画面感。

句2: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妙?

这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抓住“染”字来回答。

“染”字表现了溪水绿得就像颜料一样,连倒映在水中的人影都被“染”绿了,更突显了溪水之绿。

句3: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

人影“碎了”,画面由静转动,“蹦跳”一词表现出了孩子钓鱼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指导未来学习。

读诗歌:

大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对诗歌内容进行初步把握。

描画面:

根据诗歌描摹发挥想象力,想象诗歌表现的画面。

明诗意:

根据画面入“境”,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美。

悟语言:

逐句分析,感受诗歌语言的独到之处。

体诗情:

回顾整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布置作业。

(1)背诵《溪边》。

(2)巩固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五、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溪边钓鱼:

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第二课时

1.学习《江上》《林中》,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体会两首诗表达的画面和感情。

2.进一步感知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融入诗歌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理解《江上》《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溪边》,齐背。

2.回顾上节课学习《溪边》的方法。

(读诗歌、描画面、明诗意、悟语言、体诗情。

3.教师过渡,引入新的学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观赏了“溪边钓鱼图”,这节课,让我们再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江上戏水,到林中采蘑菇。

二、学习《江上》。

1.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感情,然后自主默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江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圈出文中最吸引你的句子,结合上节课分析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与同桌交流。

2.分析诗句,领悟诗情。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谁像“刚下水的鸭群”?

想象一下“鸭群”是如何“拍水戏耍”的。

孩子们像“刚下水的鸭群”。

将孩子们比喻成“刚下水的鸭群”能够突显孩子们的灵活。

我想到的画面:

孩子们在水中追来追去、拍动水面、挥舞着手臂……整个画面都变得活泼跃动了起来。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读到这句诗,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看到孩子们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一双双小手在水里溅起浪花,还在水中互相追逐、泼水,四处都是他们的笑声。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为什么打引号?

“两排银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水葫芦”本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的水葫芦打上了引号,并不是指真的水葫芦,而是指出水中游泳嬉戏时将头露出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

“两排银牙”代指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这样描写使得画面感十足,欢乐感也跃然纸上。

3.联系上下文,总结画面。

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句子的妙处所在,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幅“江上戏水图”的整体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并假设一下你也在江上戏水,心情是什么样的,与同桌交流交流。

4.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诗歌《江上》,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林中》。

1.小组合作,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要求:

(1)明诗意:

按照之前教学的方法,先单独理解重要的诗句,再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圈画出不太明白的地方,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2)想画面: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悟诗情:

从诗歌中描写的事和景,能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感情。

2.聚焦学习诗句“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出示诗句,理解“斗笠”和“蘑菇”的指向。

可联系上一句出现“斗笠”的诗句“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比较两处提到的“斗笠”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好像一顶斗笠;

后面一个“斗笠”是指孩子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