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 第二十单元 中国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地理 第二十单元 中国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 第二十单元 中国地理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区是传统农耕区向畜牧区的过渡地带,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区域内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降水逐渐减少,气候由渭河平原的半湿润逐渐过渡到陕北的干旱气候,因此自然带分异的基础为水分。
答案 1.D 2.B
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读“我国历史时期耕地变化和漕运干线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 )
A.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暖温带和中温带
B.塔里木盆地的耕地开发晚于准噶尔盆地
C.耕地从黄河流域向南、北方向扩展
D.耕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
4.我国耕地向长江流域扩展的时间及主要原因是( )
A.西周初期,生产力发展
B.西汉中期,生产力发展
C.隋唐时期,人口大量增加
D.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
5.下列地理事物的走向与明清漕运干线相近的是( )
A.陇海铁路干线B.京杭运河
C.西气东输路线D.长白山脉
解析 第3题,读图,结合图例,最早出现的耕地是西周初期分布于黄河流域,然后才逐渐向南、北方向扩展。
我国耕地不仅分布于暖温带和中温带,还有亚热带;
塔里木盆地的耕地开发早于准噶尔盆地;
耕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地区。
第4题,结合图例,西汉中期,随着生产力发展,长江流域出现大片耕地。
第5题,漕运干线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不断开发、整治使中国东部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通过人工河道连接起来,所以相近的是京杭大运河。
答案 3.C 4.B 5.B
河南开封高三第二阶段考试)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读图回答6~7题。
6.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地距海远近不同
B.两地纬度差异大
C.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
D.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
7.甲乙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地形 光照B.水源 热量
C.交通 市场D.科技 劳力
解析 第6题,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等。
距离远近不同以及高山阻挡水汽输送,都是影响降水的因素,因此A、C项可以排除。
由该图可知,7月均温甲地为24℃以上,而乙地为6~8℃,甲地气温比乙地约高出18℃,而甲地纬度比乙地高,显然应该是受地形因素(海拔高低)影响。
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推断该区域是我国西部昆仑山两侧,甲是塔里木盆地,乙是青藏高原。
第7题,从上题分析可知,甲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乙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是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答案 6.D 7.B
(2014·
吉林长春期末检测)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读“中国现代辛辣指数分布区比较图”。
完成8~9题。
8.“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不怕辣”,其喜辣、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B.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C.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9.图中辛辣指数分布区涉及的省区都( )
A.位于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上
B.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区
C.位于长江流域
D.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解析 第8题,由于四川、湖南一带气候潮湿、闷热,喜辣食辣的习惯可以祛湿。
第9题,从图中省份信息可知,该省份都分布在中国二三级阶梯上。
答案 8.B 9.A
四川成都二诊)下面是环渤海地区三省二市2010年产业结构表,据表完成10~11题。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
辽宁
第一产业(%)
1.0
1.7
12.8
9.5
9.3
第二产业(%)
23.5
53
52
55.8
第三产业(%)
75.5
45.3
35.2
34.7
38.7
10.导致北京与其他四省(市)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职能B.交通运输条件
C.劳动力素质D.矿产资源条件
11.该地区的第二产业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其主导因素是( )
A.水陆交通便利B.矿产资源丰富
C.有大量廉价劳动力D.技术力量雄厚
解析 第10题,北京市为我国的首都,为政治文化中心,因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第11题,环渤海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因而第二产业以钢铁、石油工业为主。
答案 10.A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15·
河南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
材料三 贺兰山东坡是世界优质葡萄产区。
下图为该地葡萄加工生产流程图。
(1)描述材料一所示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并根据材料二简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比较黄河宁夏段与山东段水文特点的最主要差异以及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导自然因素。
(3)材料二中2为草原,3为针叶林,据图说明贺兰山东西两坡植被带分布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4)分析该地区发展材料三所示葡萄加工产业链的经济意义。
解析 第
(1)题,描述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只表达是什么还不行,还要表达在哪里;
而宁夏平原是断裂下陷后,经黄河冲积而成。
第
(2)题,黄河宁夏段比山东段含沙量小,因为中游经过了黄土高原,所以含沙量大增;
黄河水源是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导因素。
第(3)题,东坡比西坡多了针叶林带,所以判定东坡降水较多;
而东坡比西坡各植被带的海拔都低,也说明东坡是迎风坡。
第(4)题,葡萄加工产业链的经济意义可以从促进葡萄种植业的发展、延长葡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葡萄加工中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降低了原料投入的成本等方面叙述。
答案
(1)自东向西依次为鄂尔多斯高原、宁夏平原、贺兰山(或东为鄂尔多斯高原、中为宁夏平原、西为贺兰山);
断裂下陷带;
经河流(黄河)冲积(或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形成。
(2)黄河宁夏段比山东段含沙量小;
(黄河的)水源。
(3)东坡比西坡多了针叶林带,西坡比东坡多了沙漠带;
东坡比西坡各植被带的海拔都低。
原因:
(东坡地处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西坡地处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东坡比西坡降水多。
(4)促进葡萄种植业的发展;
延长葡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实现葡萄加工中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降低了原料投入的成本。
13.(2015·
浙江温州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根据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西苹果产量全球第一,占全国的1/3和世界的1/8,苹果汁产量全球第一,占全国的84%和世界的1/3。
材料二 2014年9月24日,国家发改委批复陕西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该工程进入主体建设阶段。
材料三 河道中沙石堆积而成,称碛;
用船摆渡过河,曰渡。
图甲是我国某区域图,图乙是清朝黄河碛口段干支流示意图。
(1)简述陕西苹果汁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
(2)指出引汉济渭工程施工过程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简述引汉济渭工程对调入区的有利影响。
(3)据图乙描述古渡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碛对形成古渡的作用。
解析 第
(1)题,陕西苹果产量大,价格便宜,生产原料丰富。
劳动力丰富、廉价,有政策支持。
交通便利,地价便宜,便于原料和果汁产品的运输。
鲜果市场相对较小,促进了鲜果汁产业的发展。
第
(2)题,读图甲,引汉济渭工程要穿过秦岭山脉,需要开凿隧洞,所以自然障碍是地形。
引汉济渭工程可以缓解调入区工农业生产用水紧张,促进工农业发展。
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利于回补地下水,减轻地面沉降。
可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污染。
水资源量增加,可以适当增加当地人口容量。
第(3)题,读图乙,古渡分布于河流交汇处。
根据图中海拔高度,可知河流流向,判断古渡位于碛附近上游河段。
根据材料,碛是河道中沙石堆积形成,可以阻挡水流,将河道水位抬升。
河流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有利于船舶停靠。
水位抬升,水位季节变化小,枯水期渡船不易搁浅。
答案
(1)条件:
苹果产量大;
苹果价格便宜;
劳动力丰富、廉价;
政策支持;
交通便利;
地价便宜;
鲜果市场相对较小。
(2)自然障碍:
地形。
有利影响:
缓解工农业生产用水紧张(促进工农业发展);
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利于回补地下水(减轻地面沉降);
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减少河流污染;
适当增加当地人口容量。
(3)分布特征:
位于河流交汇处;
碛附近上游河段。
作用:
碛阻挡水流,水位抬升;
落差变小,流速变慢;
水位季节变化小(枯水期渡船不易搁浅)。
B组 能力提升
广东四市高三联考)读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 )
①河流沿岸大规模挖砂 ②修建水库数量增多 ③河流中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 ④连续干旱,河流水量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据图推断,近年来我国( )
A.海啸破坏程度明显降低
B.河流沿岸湿地的面积缩小
C.河口附近海岸侵蚀后退
D.滨海盐碱化趋势减弱
解析 第1题,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沿河挖砂关系不大,但与修建水库数量增多、河流中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有关。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而且从我国河流水量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并没有多大变化。
第2题,海啸的破坏程度与海平面变化以及入海泥沙量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A错误;
由于海平面上升,入海河水受阻,因此河流沿岸的湿地面积应该是扩大,B错误。
从图中可以判断出海平面是上升的,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必然后退,海岸的侵蚀也会随之后退,C正确;
海平面上升,滨海盐碱化趋势应该加重,而不是减弱,D错误。
答案 1.B 2.C
山东青岛高三质量检测)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2010~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的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
A.撂荒地、耕地、林草地
B.撂荒地、林草地、耕地
C.林草地、撂荒地、耕地
D.林草地、耕地、撂荒地
4.据图可判断( )
A.该山区降水季节变化小
B.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C.该山区植被以森林为主
D.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
解析 第3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撂荒地缺乏植被,径流量变化最大,因此图中①为撂荒地;
林草地涵养水源作用最强,径流量变化最小,因此③为林草地;
则②为耕地。
第4题,图中显示山区降水年际变化较大,说明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植被覆盖度越高,涵养水源能力越强,下渗越多,因此二者呈正相关;
根据图中信息无法推断该地植被类型和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答案 3.A 4.B
四川成都联考)下图示意华北某地2012年2月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
“台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