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9746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0E-6。

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

10E-6,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赤皮病主要症状:

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

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

死亡率高达80%。

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

0.5×

10E-6,每3天1次。

泥鳅打印病病因:

泥鳅打印病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点状亚种感染而致。

症状:

病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7-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

防治:

1、用1ppm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

10-6。

2、用

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

3、每立方米水用1g漂白粉或2-4g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4、或用漂白粉和苦参交替治疗法:

第一天,每立方米水泼洒

1.5g漂白粉,第二天,每立方米水用5g苦参熬成的溶液,全池拨洒,连续3次交替使用,用药6天。

5、对患病成鳅还可用2%浓度的石炭酸或漂白粉直接涂于患处。

泥鳅疾病防治

泥鳅在饲养过程中发病很少,泥鳅发病多是因为日常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一旦发病,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对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一是泥鳅的饲养环境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泥鳅养殖用水。

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

二是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在鳅苗下池恰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同时使鱼体处以应激状态,促进泥鳅分泌大量黏液,在下池后,能避免病原体感染。

三是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太稀,则造成水面资源的浪费;

放养过密,由容易导致泥鳅生病。

四是定期加注新水,改良池水水质,增加池水溶氧,调节池水水温,减少疾病的发生。

要注意的是,在加注新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的左右为宜;

在换水时要注意,在注入地下水或冷浸水时,要进行充分的曝气和自然升温,避免因池水温度忽高忽下二引发疾病。

五是加强饲料管理工作。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以及其他浮游生物;

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是泥鳅贪食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

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发肠炎等疾病。

六是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消毒,调节水质,杀灭池中的致病菌。

在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放养后根据水质使用追肥,保持水质一定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状态。

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一、赤鳍病

本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发病率较高,其病原体是液化产气单孢菌。

池水恶化、蓄养不当以及捕捞和运输中色体受伤均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患病泥鳅的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部位充血,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并发水霉病。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苗种放养前先用孔雀石绿溶液消毒,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若已发病,可用3%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治疗。

二、水霉病

水霉病又名肤霉病,其病原体是肤霉菌。

本病易发生于水温较低时,尤其在冬季。

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患此病。

其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

受精卵感染此病后,可用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分钟。

将患病的泥鳅浸入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中10~20分钟,或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三、腐鳍病

本病主要由一种杆菌引起。

其症状为患病泥鳅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

对患病泥鳅可用每毫升含10~15微克的抗生素溶液浸洗治疗。

四、白鳍病

本病是泥鳅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其主要是由于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

患病泥鳅体表和鳍呈灰白色,同时体表出现红色环纹。

放养后发现泥鳅患此病,可用百万分之三的孔雀石绿溶液喷洒于池中,以防治和治疗。

五、寄生虫病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发生三代虫、车轮虫、舌杯虫寄生而导致死亡。

患寄生虫病的泥鳅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发现有三代虫寄生的,可用

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溶于水中进行全池泼洒;

发现有车轮虫、舌杯虫寄生的,可用

0.7毫克/升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以治疗。

泥鳅疾病控制技术

xxxx春鳅业技术员xx技术总指导: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xx教授

赤鳍病

【病原病因】水质恶化,短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或鳍部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部发红,随即腹部体侧有红斑,并渐渐深红。

肠道糜烂,皮肤溃疡部同时引起各种继发性疾病。

【流行情况】夏季流行【诊断方法】凭外观发现鳍表皮脱落,肠道糜烂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理分析及病原菌分离鉴定。

【防治】①用

0.2mg/L的“水产用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4天。

②治疗时用抗生素:

可以用10mg/L的四环素或用10mg/L的土霉素浸泡病鱼。

【病原病因】于鳅体擦伤,水质恶化。

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

病鳅体表充血发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

尾鳍、胸鳍充血并烂掉;

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

【流行情况】全年均有流行。

【诊断方法】根据体表炎症和体色诊断。

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机械损伤史也有助于该的诊断。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lg痢特灵或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环丙沙星拌料投喂,每千克泥鳅用药10-15mg。

出血病

【病原病因】该病由综合因素诱发,具体由哪种细菌引起有待证实。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内脏也有出血,患病多为群发或爆发,呈败血症现象。

【流行情况】早春至10月易发。

【诊断方法】根据患病鱼体表充血、出血等症状诊断【防治】用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全池泼沙,或每千克泥鳅使用10-15mg的环丙沙星拌料投喂。

肠炎病

【病原病因】由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肠壁充血发炎,腹部膨大,有红斑,体色变黑,肛门红肿,肠道紫红色,有黄色粘液。

此病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流行情况】水温20℃以上易流行。

【诊断方法】根据病症可初步确诊。

【防治】犬齿泼洒漂白粉或口服呋喃唑酮。

打印病

【病原病因】嗜水气单胞杆菌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在肛门附近出现溃疡红斑。

【流行情况】流行于7-9月。

【防治】1g/m3的二氧化氯化浆全池泼洒。

烂鳃病

【病原病因】养殖密度大,水质差,鳅体感染柱状屈挠杆菌.引起鳃组织腐烂所致。

病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粘液,严重者“开天窗”。

【流行情况】水温15℃以上时均易发。

【防治】用漂白粉泼洒消毒或口服咈哌酸。

二、寄生虫病

杯体虫病增加,鳃丝水肿充血,血窦数量明显增加,大量虫体寄生时,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呼吸频率加快。

【流行情况】该病是由杯体虫附着在泥鳅的皮肤、鳃上引起的寄生虫病。

全国各养鳅地区都有发生,若大量寄生在体长

1.5-2cm的鳅苗上,会造成鳅苗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寄主死亡。

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以5-8月较为普遍。

【诊断方法】取鳃丝制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吊钟状虫体附于鳃上。

【防治】①预防主要是在鳅种放养前用8mg/L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

②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

0.7g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

车轮虫病

【病原病因】由车轮虫寄生在泥鳅的体表及鳃部引起的寄生虫病。

【病症和病理变化】患病的泥鳅摄食量减少,影响鱼体生长;

常出现白斑,甚至大面积变白。

离群独游,行动迟缓、呆滞,呼吸吃力。

严重时虫体密布体表及鳃部,治疗不及时会引起死亡。

刚孵育不久的鳅苗感染严重时,苗群沿池边绕游,狂躁不安,直至鳃部充血、皮肤溃烂而死。

【流行情况】在我国泥鳅养殖地区都有发生,流行于5-8月份。

是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疾病之一。

【诊断方法】取病鳅的鳃片或刮取体表黏液,置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车轮状的虫体旋转游动。

【防治】①夏花鱼种下塘前用2%食盐溶液浸洗15分钟,视鱼种忍耐程度酌情增减时间;

或用8mg/L硫酸铜溶液浸洗20-3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

②治疗时每立方米水体用

0.7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连用2天。

③每100m2面用苦楝新鲜枝叶5kg煎水后全池遍洒。

侧殖吸虫病(俗称“闭口病”)

【病原病因】日本侧殖吸虫、东方侧殖吸虫引起【病症和病理变化】患病鳅苗闭口不食,生长停滞,游动无力。

群集下风口,俗称“闭口病”。

解剖病鱼,可见吸虫充塞肠道,前肠部尤为密集,肠内无食。

【流行情况】全国均有流行,泥鳅是其主要终末宿主,但危害不严重。

【诊断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