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校园文化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9424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Word格式.doc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清华校园文化Word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Word格式.doc

清华人冷冷地回答道:

“我看见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你们也许会问:

“这两个人的看法哪个比较正确啊?

”答案是:

“两个人都对。

”在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情况,尤其是困难的事情,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1)从"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到"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从两校的历史看,北大是戊戌变法留下的“新政”之一,最初的目的是培养清帝国的高级官吏;

清华则是靠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起家,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外向型人才”,充作留美预备学校。

因此有人说最初的北大是“封建主义”的桥头堡;

而最初的清华则是殖民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试管婴儿。

直到今天,往往仍然可以从两校找到这两种不同力量的残余影响。

北大的革命是蔡元培所开创的。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前,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学生对读书毫无兴趣,整天打麻将、吃花酒,把上大学当成进身之阶;

教师中也有不少人不学无术,得过且过。

而蔡元培先生来北大后,逐步使北大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

他首先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观念;

他延聘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马叙伦、辜鸿铭等;

他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发起很多学会、研究会,使学生的精神爱好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正当的文体活动上来……在蔡先生的主持下,民主、科学蔚然成风,北大名副其实地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

以后,陈独秀与具有革新思想的北大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并继而通过“五四运动”,又创造了北大“直接行动,献身主义”的革命传统。

“北大精神”从此逐渐形成。

清华的改革则是在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接手开始。

照清华最初的制度和风气,西学在中学之上,美国教员在中国教员之上,职员在教员之上,这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在教育方面的反映。

国民党政府接手后,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提倡所谓的“通才教育”,拨入大笔资金进行建设。

罗家伦任校长时提出“四化”,即“学术化”、“民主化”、“革命化”、“纪律化”,前两“化”则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

此后又实现了蔡元培曾提出的“教授治校”。

校长梅贻琦也常说: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校长的职务是率领职员为教授服务。

”从此,清华大学也面目日新。

192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北大、清华有互相学习融合的趋向,因此有所谓“北大清华化,清华北大化”之称。

在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与南开一起,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此时,本科学生是共同的,但各自保持自己的基础教师队伍和行政组成,特别是研究所与研究生,学术上仍有自己的风格。

因此抗日战争一结束,三校立即返回原址,重建校园。

第二次大的改变则是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

清华的文、理、法各科并入北大,北大的工科并入清华。

从此北大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排头兵”,而清华则成为“高等工业学校”的“龙头老大”。

此时的北大、清华,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原有的校园文化精神却仍然保持。

(2)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是理想主义的

旧清华学生讲英语,多西装革履,而不像北大学生那样喜长袍,还照搬了许多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习惯。

而北大则更多慷慨激昂的革命斗士,于政治情有独钟,成为历次学生运动的排头兵和承担责任者。

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大是理想主义的,清华是现实主义的;

北大是人文的,清华是科学的;

北大是追求浪漫的,清华是讲求实际的;

……甚至有人借用韦伯的概念,称北大是重价值理性的,而清华是重工具理性的,这些说法虽不尽符合事实,但却也不无道理。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漫步于北大和清华的校园,则明显地体会到喧闹与寂寥的两种不同人文景观。

北大的校园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给人以历史的沉重感;

清华的校园则是标准的棋盘式,规规矩矩,大多是西洋式建筑,给人以现实的明快感。

在北大,感觉走到哪儿都有人;

而在清华则有地广人稀的感觉,尤其是几乎很难见到女生。

北大的体育场什么时候都热闹非凡,自习室则人满为患,甚至屡次发生“占座风波”,而宿舍则或者成为热闹的休息娱乐场或者空无一人;

清华的体育场平时空荡无人,而下午四点半以后则沸沸腾腾,一张一弛十分明显,自习室中人数不多,而宿舍中则纷纷埋头苦读,一片寂静。

以至于许多北大学生极其羡慕清华的自习条件,暗叹若是两校交换一下,北大也就不会有自习座位危机了。

北大人与清华人的性格往往形成对照,北大人好动,清华人好静;

北大人灵活,清华人踏实;

北大人争强好胜,清华人谦虚谨慎……这也许与学科差异不无关系,北大的校园人文气氛浓厚,荟萃了社会学科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广泛涉猎的思想风气,重个性,轻权威;

重理想,轻现实;

重理论,轻实践;

往往充满自信,互不服输,平素滔滔不绝,堪称一批“侃”将。

而清华的校园则科学气氛浓厚,集中了工业各学科,从而形成了一种“业有专攻”、无暇旁顾的思想风气,重权威,轻个性;

重现实,轻理想;

重实践,轻理论,互相尊重,但有时自尊,有时自卑,平素埋头苦干,堪称一批“干”将。

(3)"

从小事做起"

与"

从大处着眼"

北大人常常习惯于从大处着眼,却往往不肯从小处着手;

相对来说,清华同学往往重视从小事做起。

这从两校所提出的口号上又能看出,北大提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而清华则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虚一实,昭然若揭。

虽然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后,清华园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成为了“单腿巨人”。

但是在历经曲折、饱经风霜之后,两个校园内在的文化宿命似乎并没有改变。

有人以牛津与剑桥、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来类比于北大与清华,虽然实力不如人,但是若真的拿历史上的学术与社会地位来与西方大学相较短长的话,中国拿得出来的恐怕只有这两校。

北大与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颗夺目的明珠,仿佛如互相绕转的双星。

他们之间的单纯比较往往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更像一对兄弟或姊妹,互补互学,携手共建中国的文化和科学。

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北大与清华将携手共进;

在民族振兴的青史上,北大与清华,这两个名字将永远联在一起。

 

图书对人的诱惑力来源于人对知识的可持续性需求,而这种需求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学校教育,来自于孩子一进学校就能品尝到读书的价值。

总的来说,大部分中小学生是被多方逼迫在读着课本,从早到晚、十几年如一日地关注着课本,难以主动去读那些躺在图书馆中的图书。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老师鼓励孩子说“这是你们的第一本书,虽然没有书架上的书厚、字多,但你们经过努力,一定能写出更多的书。

现在有六种版本的新课程标准第一册课本,没有一本有教孩子热爱图书馆的内容。

我们是教孩子怎么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怎么举手回答问题;

我们是带着孩子参观整个校园,让孩子热爱这个学校;

我们是让孩子怎么拿铅笔来写字……当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该要,但两种入学教育,两种观念,难道不会指向两种未来?

许多中小学都按照规定买了一定量的图书藏在图书馆里,而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把小型的图书馆、阅览室分开来建。

如果能将两个机构合并成“读”书馆,让孩子一入学就能感悟到教室是读课本的地方,读书馆是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搜寻更多的信息的地方,他们就能自然而且主动地进入这块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地方。

所以,中小学图书馆不妨叫做读书馆,一字之差,人性化立现。

“图书”是物,是静止的、被动的,仿佛在等待;

“读书”是行动,是动态的、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