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8045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二)什么是人际交往心理学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性质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三)人际交往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人际交往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2.人际交往心理学与社会学、行为科学

3.人际交往心理学与其他学科

三、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第二节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一、社会关系的涵义和结构

(一)社会关系的涵义

(二)社会关系网络层次

二、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一)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二)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三、人际关系的必要性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二、各年龄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童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少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青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

(四)成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

[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关系?

什么是人际交往心理学?

2.如何理解人际关系产生的背景以及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3.为什么要研究人际关系?

如何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4.人际关系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一、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

二、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

三、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

第二节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

一、人际关系理论

(一)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交往理论)

(二)场合交往论

(三)自我呈现论

(四)社会交换论

(五)T组理论

二、人际特质理论

三、人际激励理论

(一)需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2.E.R.G理论

3.成就激励理论

(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通俗心理学

2.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三)期望理论

(四)公平理论

第三节苏联的人际关系理论

一、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

二、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第四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方法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二、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一)社会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三)贝尔斯测量法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方法

[建议教学方式]讲授法,自学第二节、第三节

1.什么是霍桑实验?

略加评述。

2.什么是社会交换理论?

以霍曼斯的理论为例详加说明。

3.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

4.什么是社会测量法?

举例说明其应用。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第一节态度的概念

一、“态度”界说

二、“态度”的结构

三、“态度”的本质

(一)态度的功能

(二)态度的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具体性

3.态度的协调性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一)学习理论

(二)认知理论

1.平衡理论

2.一致性理论

(三)功能主义理论

二、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

(一)个体的需要

(二)个体的经验

(三)交往的对象、性质

(四)个体的自我意识

三、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

四、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人际影响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三)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第三节态度的转变

一、“态度转变”研究的历史

1.态度转变的经验性研究

2.态度转变的描述性研究

3.态度转变的实验研究

二、态度转变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认知失调理论

三、态度转变的方法

(一)参与活动法

(二)登门拜访

(三)团体规定法

(四)全面宣传法

(五)沟通信息法

四、态度转变中的沟通

(一)沟通者

1.可信性

(1)专长或权威

(2)动机或意图

2.睡眠者效应

3.类似性

(二)沟通内容

1.利用感情

(1)好感

(2)恶感:

激起恐惧

2.组织沟通

(1)理解材料:

说服中的理解

(2)论证:

应该呈现几方面材料

(3)呈现观点的顺序:

先提出哪一个方面的材料

(4)引出结论

(三)沟通对象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态度的转变

1.什么是态度?

如何理解态度的本质?

2.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

3.举例说明态度转变方法的应用。

4.简述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及其作用。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第一节认知失调概述

一、认知之间的关系

二、认知失调程度

三、减少失调

(一)改变认知

(二)增加认知

(三)改变重要性

第二节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一、诱导服从实验

(一)费斯汀格及卡尔史密斯的实验

(二)诱导服从的一些前提因素

1.自愿选择

2.承诺

3.责任感

4.预期的消极后果

二、努力理由研究

三、不足阻碍研究

四、决策后失调研究

五、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

第三节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一、心理治疗

二、儿童教育

三、消费行为

四、决策

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1.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是如何纠正认知失调的?

2.什么说服他人从事与原来态度相反的行为,能使原有态度得到改变,试从认知失调理论加以解释。

3.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研究有哪些?

它们各自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有哪些应用?

第五章印象形成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

一、人际印象的定义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部分

(一)行动者

(二)知觉者

(三)交往情景

第二节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一、印象形成的特点

(一)一致性

(二)评估性

(三)中心特质的作用

(四)隐含的个性理论

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一)累加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平均模式

第三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一、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一)优先效应

(二)新近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定型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

第四节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和理论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

(二)印象管理的理论

1.符号相互作用论

2.自我表现论

3.情景认同论

二、自我表现

(一)自我表现的具体目的

(二)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1.情景因素

2.参照群体的认同

3.其他人的影响

(三)成功的自我表现的障碍

三、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1.什么是人际印象?

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有哪三个成分?

分别举例说明这三个成分对人际印象形成过程的影响。

2.人际印象形成有哪些特点?

人际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有哪三种,它们分别有何特点?

3.人际印象形成中会出现哪些效应和偏见?

它们对人际关系有何影响?

4.举例说明自我实现预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5.什么是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对人际关系有什么作用?

我们应如何注意自我表现?

第六章人际知觉

第一节人际的非言语沟通

一、脸部表情

二、目光接触

三、身体语言

四、非言语线索的意义

第二节对人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通俗心理学

二、相应推论理论

(一)非共同效果

(二)社会赞许性

三、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

四、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

五、控制源理论

第三节对人的归因偏见

一、行为中民偏见——“行为”吞没“场”

二、显著性偏见

三、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第四节归因理论的应用

一、心理健康

二、绩效评价

三、冲突

1.对人的归因理论。

2.对人的归因偏见。

归因理论的应用

1.人际的非言语沟通方式主要有哪一些?

它们对人际交往有何意义?

2.什么是归因?

在人际知觉中,有哪些主要的归因理论?

它们各自的理论观点是什么?

试比较这些主要的归因理论。

3.在人际知觉中,有哪几种常见的归因偏见?

了解这些偏见对我们有何启发意义?

4.除了本章所提出的归因理论应用的几个方面之外,你认为归因理论还可用于哪些方面?

第七章自我知觉

第一节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一、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二、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

三、情绪比较和情绪归因

(一)情绪比较

(二)情绪归因

第二节自我知觉中的偏见

一、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

二、自我服务偏见

第三节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

一、自我障碍

二、习得无助

第四节自我归因的应用

一、痛苦归因

(一)增加痛苦

(二)减少痛苦

二、“错误归因”治疗

三、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

1.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2.自我知觉中的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