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7686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复习资料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传播学复习资料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传播学复习资料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传播学复习资料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传播学复习资料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复习资料2文档格式.docx

《传播学复习资料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复习资料2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复习资料2文档格式.docx

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奥斯古德等人认为:

传播就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

沃伦·

韦弗说:

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反应”说:

这类定义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广泛和模糊。

史蒂文斯的定义是:

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互动”说:

G.格伯纳:

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过程”说:

希伯特认为:

“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

传播不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

传播是一个恒动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定义更全面些: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郭庆光的定义: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传播的特点

(1)传播是普遍存在的;

(2)传播的前提是,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4)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行为;

(5)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

(6)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5、传播的发展

传播学的产生背景(政治的影响:

美国的选举政治;

经济的影响:

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军事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催生;

媒介的发展:

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基础

40年代:

初具规模

50年代:

陷入低谷(模式理论发达)

60年代:

三大转机——

(1)传播研究冲出了效果分析的狭窄一隅,开始对传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不仅限于传播如何取得最佳效果这一个方面;

(2)人们对效果问题的看法发生重大转变,开始重视传播的间接效果和远期效果;

(3)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70年代:

独立成一门学科

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2章传播学五大先驱

1、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1948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的文章。

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

谁(Who)、说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说(to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

这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一个模式显示出来:

效果

产生什么

对谁说

么渠道

通过什

谁说了什么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

◇意义:

一是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要素;

二是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作用。

(1)监视环境——媒体的这一作用开拓了个人的视野,因此能够知道更加辽阔的世界上的事件。

(2)联系社会——协调社会对某种环境下的事件的反应,如大众媒体传播告诉一个个人如何解释某些新闻事件的时候。

这里,媒体帮助个人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意义

(3)传递遗产——例如儿童接受有关他们的民族历史的教育,接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教育,接受有关他们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的教育)

2、卢因(勒温)

把关理论

“把关”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的个人;

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胰脏实验中,勒温发现:

家庭主妇是她们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

如果一个家庭主妇不打算烹饪某种食品的话,那么她的家庭就不会食用它。

把关概念可以用于范例广泛的传播环境。

齐格尼克效果:

齐格尼克是勒温心理学研究所的一个俄罗斯博士生,她被指定从事一个实验室里的实验,以检验被中断了的任务和紧张降低的理论.实验证明90%未完成的任务得到了回忆,而只有45%完成了的任务得到回忆.对于被中断了的任务的比较强烈的回忆被称为”齐格尼克效果”.意义:

(1)展示了精神紧张的存在,而这种精神紧张正是场论的基础部分.

(2)这个实验也是首次尝试测量一种紧张或意志的努力之一.表明勒温是一个如何将是常问题转换为心理学实验的大师.

3、拉扎斯菲尔德

舆论领袖(Opinionleaders),又译作意见领袖。

在将媒介讯息传递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

二级传播:

所谓两级传播,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对二级传播理论的批评(了解)

第一,两级传播论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都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中间根本不经过舆论领袖。

第二,信息的传播也可能经过多级。

第三,对公共事务方面的舆论是循环互换的。

情况往往不是给予意见,而是分享意见。

第四,划分意见领袖的界限过于模糊,不同的操作会使问题变得混乱。

第五,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截然地分为主动与被动、活跃与呆板、领导与追随两类人,即所谓舆论领袖与芸芸众生,显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两级传播模式

社会公众

舆论领袖

大众媒介

二级传播

一级传播

4、霍夫兰

睡眠者效应(潜伏性效果):

信源可信度的效果在传播的时候最大,但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退化。

(霍夫兰/拉姆斯丹/谢费而德)

第一次解释--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第二次解释--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与观点具有分离的倾向.

陆军实验和二方面消息:

(了解)1945,德国战败之后,很多美国人认为战争即将结束,但陆军希望这些军人了解,还有一场打败日本的艰苦任务摆在面前。

霍夫兰及其同事又转向第二种形式的研究:

同样的消息用二种不同的方式来制作,其不同点仅在一个变量上,即给予单方面的消息或正反二方面的消息,然后对他们的效果进行实验。

研究人员准备了一则广播消息的二种表达方法:

表达一个主张——战争还要持续至少二年。

单方面消息有15分钟长,提出的论据是日本军队的数量和日本人的决心。

正反二方面的消息则有19分钟长,并且从另一角度提出论据,如对惟一敌人作战的好处,但它大部分是在强调战争是长期的。

研究结果:

二组意见都发生了变化,看不出哪种变化更明显。

单方面消息对最初赞同者有效,二方面消息对最初反对者有效。

单方面消息对教育程度较低者最有效,而二方面消息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有效。

5、施拉姆

所谓大媒介,是指那些现代化程度高、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广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教学等;

所谓小媒介,是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如幻灯、广播、教科书等。

四种报刊理论(了解)

(1)集权式:

是指西方近代早期封建专制王朝控制新闻传播事业的情形。

(2)自由式:

是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新间传播为所欲为、不受制约的状况。

(3)社会责任式:

新闻传播在享有完全自由的同时,还应主动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

(4)共产主义式,则是针对以原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党国家的传播体制与传播观念而言的。

第三章传播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信号信号接收

信息来源

终端

接收机

波道

发射机

噪声来源

香农和韦弗的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x:

X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A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织来承担。

如政治家、广告客户、新闻来源等,是“鼓吹者”角色。

C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

他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

C为B充当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B表示受众。

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必须获取和应用来自C的信息息。

x’:

指传播者为进入信息渠道而作出的选择。

x”:

指媒介组织向受众传递的加工过的信息。

F表示反馈。

其中FBA是受众B向传播者A发出的反馈,FBC是受众B向媒介组织C表达的反馈。

C作为守门人在选择信息时要受到来自B的反馈的影响。

FCA是媒介对信息来源A发出的反馈。

这种反馈可能会鼓励、改变乃至抵制A的意图。

第四章符号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象征符的特性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他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萨皮尔-沃尔夫假设

任何语言都是与其他语言不同的一种巨大模型系统,不同之处在于,每一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些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并建构自己的意识。

包含了二层意思: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

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化。

这叫语言相对论。

对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批评:

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1)语言的确会影响思维,但并不完全地决定思维,语言只在形成抽象概念方面影响思维,而反映人类直接感官体验的概念却独立于语言。

因此,人们的世界观不是因语言相异而不同,而是受到了文化的影响;

(2)语言间的差异受到语言共性的限制,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基本认识过程和基本概念范畴是相似的。

因此,语言间的交流是可行的,语言影响思维只不过体现在社会文化的价值标准方面。

★4、语言的特性

第一,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第二,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实是无限的。

第三,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抽象的阶梯)

第四,语言的假定。

5、语言的误用

第一、死线抽象。

(固定层次抽象)

第二、忽视差异(指认不当)

第三、非此即彼(二元价值观)

第四、自我投射(无意识投射)

6、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7、意义三角关系—意义的象征理论

现代符号学的创立者查尔斯·

桑德斯·

皮尔斯把“指号过程”定义为符号、事物和意义发生联系的过程。

在阐释者的脑海中,符号代表某个事物,皮尔斯将其称为“指涉物”。

他把用来代指物体的符号称为“阐释物”。

在符号发挥作用过程中,上述三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用图清晰地表明了这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