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站4号风道及换乘通道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药大学站4号风道及换乘通道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大学站4号风道及换乘通道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充分研究工程特点、重点和难点,紧紧围绕施工主线,配足配强现场管理机构和施工队伍,配置齐全施工设备和测量、检测试验仪器设备,优化资源配置,均衡高效率组织施工生产,确保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3)确保工程质量、工期、安全要求;
(4)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文明施工等要求,确保施工顺利展开;
(5)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组织施工;
(6)坚持优化技术方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二.工程概况
1工程简介
中医药大学站外挂厅为双层双跨矩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效站台宽度12米,结构标准段宽度20.7米,最大宽度25.7米(盾构加宽段),有效站台长度118米,车站主体结构总长157.7,结构顶板覆土约为2.77~3.5米,底板埋深约16.95米,局部埋深18.65米。
车站采用半明半盖挖法施工。
4号风道为十号线中医药大学站新建通风道,换乘通道为连接二号线中医药大学站和十号线中医药大学站的换乘通道。
换乘通道采用明挖和暗挖相结合的方式施工,总长度为145.4m,其中明挖段长76.17m,两个暗挖通道长分别为21.367m和47.996m,位于北陵大街下,覆土厚约11m,标准段内净宽6m人防段内净宽8m;
4号风道宽5-15m,高7.5-12m。
均采用明挖法施工,与换乘通道明挖段整体开挖。
其中新风道为单层风道,排风道和活塞风道为局部单层风道。
图2-14号风道及换乘通道平面图
2地质概况
本工点场地地势较平坦,地面标高45.88m—46.75m左右,场地地貌类型属于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
根据钻探揭露,本工点场地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和更新统粘性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组成。
地层划分主要考虑成因,时代以及岩性,划分依据根据野外原始编录、土工试验结果,同时参照原位测试指标的变化,现将各地层描述如下:
①-0-0杂填土(Q4ml):
黑褐色、褐色,松散~中密,稍湿。
主要由路面、碎石、粘性土及建筑垃圾组成,局部为素填土、耕土。
该层分布连续。
层厚1.00~4.30m。
层底标高42.38~45.33m。
③-3-0中粗砂(Q42al):
黄褐色、褐色,稍密~中密,湿。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混粒结构,含少量粘性土。
该层局部分布,厚度2.40~6.10m,层底标高38.58~41.75m。
③-4-0砾砂(Q42al):
黄褐色,中密~密实,局部为稍密状态,湿~饱和,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混粒结构,含少量粘性土。
大于2mm颗粒占约总质量的25~45%,最大粒径100mm,局部夹粘性土、中、粗砂及圆砾薄层,层厚0.90~8.80m,层底标高32.01~36.04m。
③-4-1粉质粘土(Q42al):
黄褐色、灰褐色,可塑,局部软塑,稍湿~湿。
局部为粉土、淤泥质土。
含氧化铁、锰结核。
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局部分布,层厚1.60~1.8m,层底标高33.24~34.44m。
③-5-0圆砾(Q42al):
黄褐色,中密~密实状态,湿~饱和。
母岩成分不一,以砂岩、花岗岩为主。
磨园度较好,呈亚圆形,椭圆形。
含大于2mm颗粒占总质量的50~65%,一般粒径2~30mm。
最大粒径100mm。
中、粗砂充填。
厚度2.20~3.30m,层底标高28.94~32.55m。
④-1-0粉质粘土(Q4al+pl):
该层仅一孔可见,孔号为ZZYC-05,层厚0.70m,层底标高33.17m。
④-3-0中粗砂(Q4al+pl):
灰褐色、黄褐色,稍密~中密,湿~饱和。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颗粒较均匀,含少量粘性土。
该层仅一孔可见,孔号为ZZYC-05,厚度1.70m,层底标高31.47m。
④-4-0砾砂(Q4al+pl):
黄褐色,中密~密实,局部为稍密状态,饱和,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混粒结构,大于2mm颗粒占总质量的25~45%,最大粒径80mm。
该层局部分布,层厚2.90~10.70m,层底标高23.16~27.02m。
④-5-0圆砾(Q4al+pl):
黄褐色,中密~密实,饱和。
母岩成分不一,以砂岩、花岗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呈亚圆形,含大于2mm砾石占总质量的50~60%,一般粒径2~20mm,最大粒径90mm,填充物为中、粗砂及少量粘性土,局部粘性土含量偏高。
该层仅一孔可见,孔号为ZZYX-05,厚度2.90m,层底标高23.21m。
⑤-4-0砾砂(Q3al+pl):
黄褐色、中密~密实,饱和,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混粒结构,含少量粘性土。
大于2mm颗粒占总质量的25~45%,一般粒径2~20mm,最大粒径80mm。
该层局部层位为圆砾或粗砂,夹较多的粘性土、中、粗砂及圆砾薄层。
层厚0.80~14.00m,层底标高11.88~23.04m。
⑤-4-1粉质粘土(Q3al+pl):
该层仅两孔可见,孔号为ZZYC-03、ZZYX-02,层厚1.60~1.8m,层底标高33.24~34.44m。
⑤-4-3中粗砂(Q3al+pl):
黄褐色,密实,饱和。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混粒结构,粘粒含量约10%。
该层仅一孔可见,孔号为ZZYC-05,厚度2.90m,层底标高16.87m。
⑤-5-0圆砾(Q3al+pl):
母岩成分不一,以砂岩、花岗岩为主,级配良好,磨圆度较好,亚圆形。
大于2mm砾石占总质量的50~55%,一般粒径2~20mm,最大粒径85mm,填充物为中、粗砂及少量粘性土,局部粘性土含量偏高。
该层局部分布,厚度1.90~4.50m,层底标高14.97~15.71m。
⑦-0泥砾(Q1):
黄褐色,密实状态,湿。
主要由粘性土、圆砾、混粒砂组成。
颗分结果以砾砂及粗砂为主,含砾石,局部为粉质粘土。
砾石风化严重,具胶结性,含土量较大。
本次勘察未穿透,层顶标高11.88~18.44m。
3水文概况
沈阳市区在地貌上属浑河冲洪积扇,主要含水层位于冲洪积扇上部,岩性以砾砂、圆砾为主。
冲洪积扇首部(市区东部)颗粒较大,向西沉积颗粒逐渐变细,至市区西部(冲洪积扇尾部)含水层中粘性土夹层逐渐增多,含水层由单层结构渐变为双层结构、多层结构。
本站位于冲洪积扇中部,沉积的地层颗粒粗,分布连续,局部地段上覆粘性土层。
本站范围内的地下水赋存于圆砾、砾砂等土层中,按埋藏条件划分,属第四系孔隙潜水。
勘察期间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3.3~14.0m,标高32.53~33.04m,含水层厚度约20.3m。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浑河侧向补给及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
主要排泄方式为径流排泄和地下水的人工开采。
地下水流向总的方向是由东向西。
但由于受人工开采地下水的影响,局部地下水流向会有所变化。
场地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除⑦-0-0泥砾外,含水层渗透性强,渗透系数K一般在30~100m/d之间,水力坡度1.0‰~2.0‰。
本工点抗浮水位标高34.13m。
4环境概况
十号线中医药大学站4号风道及换乘通道位于崇山中路北侧,既有2号线车站西侧、换乘通道连接两站。
其中暗挖段下穿北陵大街西半幅路,通道覆土厚约11m。
下穿管线有:
DN200铸铁燃气管、DN300铸铁燃气管、DN500铸铁给水管、DN300混凝土排水管。
其中,DN300混凝土排水管埋深为2.1m,距隧道顶约9m,为最深埋深管线。
工程自身和环境风险等级见图2-2。
风险工程名称
序号
风险工程描述
风险等级
自身风险工程
1
明挖基坑:
换乘通道与4号风道基坑宽度14.6~31.2m长度76.17m,深度10.1~19.1m,采用Φ800围护桩+内支撑,局部采用Φ800围护桩,较长钢支撑设置临时立柱支撑。
本基坑深度变化大,支护形式较多,形状不规则。
级
2
通道暗挖段:
暗挖段位于北陵大街下,覆土深约11m,标准断面宽度7m,高5.7m;
人防断面宽度9.2m,断面高6.7m采用CRD施工。
采用大管棚+小导管注浆加固拱部地层,格栅钢架支护。
暗挖段拱部主要处于砂砾层穿越地层为砂砾及圆砾层。
环境风险工程
3
通道与既有2号线中医药大学站连接,既有车站改造:
通道暗挖标准段与2号线中医药大学站站厅层相连通,需要对既有车站站厅层进行改造,既有车站采用PBA法施工,需对车站围护桩、初期支护及站厅层侧墙进行破除,并在站厅层侧墙施做开洞环梁柱,与换乘通道连接。
4
4号风道临近既有车站南侧既有风道结构。
既有风道采用暗挖法施工,风井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明挖基坑围护结构采用Φ800围护桩+内支撑。
4号风道与既有风道主体结构明挖段水平最小净距1.16m,与既有风道拟建风道主体结构暗挖最小净距2.58m。
基坑底标高为30.578m,既有风道结构外底标高为19.795-22.406m,垂直高度差为8.4~10.8m。
图2-2风险等级划分
三.施工总体部署
1部署原则
以加强过程控制,确保质量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为前提,主要工程强化资源配置、科学管理、超前计划,其它工程以资源共享专业流水的方式组织施工。
资源配置以配套适用为前提,尽量规格通用,为统一机动调度创造条件。
2施工顺序安排
2.1总体施工安排
施工准备→明挖段土方开挖、喷护→明挖段结构施工→暗挖初支施工→暗挖二衬施工→明挖段顶板回填
2.2施工工期安排
(1)明挖段
开挖支护:
2016年7月10日至2016年7月31日
结构施工:
2016年8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
(2)暗挖段
初支施工:
2016年9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
二衬施工:
2016年10月1日至2016年11月10日
3施工工艺流程
3.1明挖段施工工艺流程
明挖段施工工艺流程见表3-1。
设置围挡,破除绿地和部分路面,开挖桩顶部分土体,按一定工序施做钻孔桩和冠梁,施做降水井,并降水。
基坑范围内降水施工,开挖基坑,随挖随设置支撑,桩间挂钢筋网喷混凝土,至基坑底设计标高,注意架设每道支撑时的超挖深度不超过0.5m。
施做底板垫层、铺设防水层、施做底板、底纵梁及部分边墙结构。
待二层底板强度达到90%时,在临时立柱基础桩处增加换撑,并拆除第三道支撑,施做剩余底板、中板及部分侧墙。
拆撑时应增加监控量测。
5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90%时,拆除第二道支撑,施做顶纵梁及顶板。
6
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拆除第一道支撑,施做顶板防水层和混凝土保护层,回填覆土,拆除井点,封闭空洞,拆除围挡结构,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