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效率Word文档格式.doc
《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效率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效率Word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位主持人,必须准确把握40分钟的教学任务,以一种热烈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在40分钟内始终保持较旺盛的学习情感,时刻提醒自己,我正在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
二、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
教材给出的内容是表面的,可以说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领会、学会,但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要学生领会这些表面的知识,而更重要的环节是:
设法打开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建构性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环节。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以“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我们认为,无论是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语言表达这一基础之上。
因为与人交流和合作需要语言作保障,就是思维也需要语言作支撑,“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表现欲望强烈,但就是说不清楚,缺乏条理性。
所以能让学生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及结果,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基本保证。
面对这样的实际,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讲”,从中找出深入学习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讲”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敢“讲”的基本外部环境要求,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理解学生,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评价,多表扬鼓励,多给予一些热情期待,使“教”为“学”服务。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中一些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赋予感情色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再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向老师提意见的机会,并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所以教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应是学生的朋友。
2、设疑激趣,使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学生对好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若能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设置悬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则能创造出诱人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使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进而转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去。
例如:
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师创设情境,过节了,孩子们拿着五彩气球,高兴地在院子里玩。
小明一不小心,手中拿着的气球全飞走了。
老师问:
小明手中现在还有几只气球呢?
能用学过的数学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
不能。
用什么数来表示小明手里剩下的气球呢?
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这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想悟出其中的奥妙,教师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积极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认识数0。
这样的处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借此创设了问题的情境,给学生以悬念,激发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使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
后来,我又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们参与实践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课桌上的物品。
这样的安排不但使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了分类的方法,更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指导阅读,使学生善于“讲”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于数学语言的表达往往不太完整和缺乏条理性。
根据这一状况,教师不宜急于灌输,而在课堂上应留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阅读教材的机会,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
因为课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新课程的教材图文并茂,很适合学生阅读,很多内容学生都能自己看懂。
因此,可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讲,自己交流、总结。
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也能使他们的数学语言逐步丰富,更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而教师在这里应起到或纠错或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学习“7”的认识与分解后,对于“8”的认识与分解,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动手操作,再让学生自己向同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较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苏霍姆材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理深入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都有不可小觑的创造潜力和智能优势,有人甚至说,小学生的潜能像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一年级的孩子特别爱动手,爱操作,爱提问,爱探索。
因此,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佳时期应该在小学阶段。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起始教师,我们要把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的发展规律进行有机的结合,重视儿童的亲身体验和自我发展,教给学生一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他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寓知识数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把活动引进课堂,巧妙地设计新颖、有吸引力的学习形式,就能创设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从而逐渐地爱上这一学科。
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课前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准备活动,便接触了各种形状的物体。
对形状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
课上教师让学生活动:
1、分一分,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并小组交流,怎样分,为什么?
通过此活动,顺利的引出了四种立体图形;
2、摸一摸,让学生动手摸实物,并将自己摸的感受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
3、认一认,用逐个看挂图,认实物的方法完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认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老师说名称想图形的样子,进一步加深了这四种图形在头脑中的印象。
4、说一说,拓展学生思路,深入日常生活,让学生说一说平时我们在教室、学校、家里、路边……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四种图形,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又如在教学“7,8,9”的认识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片段:
片断一:
教学“7”的认识与分解
1、在学生知道7的意义后,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能用7所代表的物体吗?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发给每组7根小棒,小组合作,把7根小棒分一分,方法越多越好。
通过小组“分一分”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数字7的分解和组合。
片断二:
教学“8”的认识与分解
1、让学生联系生活,用8说几句话,或一段话。
2、发给每位小朋友8根小棒,把8根小棒分一分,并记录你每次的分法,方法越多越好。
3、自己看课本,检查自己的分法,有疑问请教同学或老师。
4、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用8根小棒摆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并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你的设计。
片断三:
教学9的认识
一上课,我就发给每一个学生9个塑料小轮子,让他设想不同的车辆,轮子的不同用途。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摆弄轮子,碰到难题可以与同伴讨论,也可以到老师的电脑上让老师帮忙查资料,还可以走到教室前面的走廊上,观察公路上的车子。
半节课过去了,孩子们都为9个轮子找到了去处:
如两辆小汽车加一辆独轮车。
三辆三轮车。
三辆摩托车加一辆三轮车。
一辆八个轮子的大卡车加一辆独轮车……最后,让孩子口述他们相拼的成果,我在黑板上列出了和为9的一组算式。
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孩子都掌握了这一教学内容。
在这三个教学片段中,我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逐步提高的,探究的方式从合作探究——独立探究——综合探究,对其培养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
俗话说: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应该看到一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正确引导,才能不断提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当今时代对人的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一个人今天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相适应,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较好的切入点之一。
从现实看到,合作学习也很有必要:
首先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上来,幼儿园的学习要求相对小学来说比较宽松、自由,而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会令一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在合作学习时,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很多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的机会总是多于全班交流。
其次,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同伴间平等合作交流的机会少,他们渴望于同龄人交往。
另外,从心理学的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
这种学习气氛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
所以,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合理的安排合作与交流是符合时代和儿童生理和心理需要的。
不过我们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在合作交流中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太注意去倾听别人的意见,为此很有必要指导他们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如何指导呢?
首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其次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明确分工;
最后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展开讨论。
如:
在教20以内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时,先发给每位同学四张表格,请他们仔细观察书上的表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按照他发现的规律,不看书独立填好一张表格,填完后,思考怎样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一位同学在交流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可以补充,也可以提出疑问,然后按照他的办法再来填一张表格。
这样四个同学每人交流一次,就得到四种方法,如果在交流中,发现有相同的方法,那么四人小组再讨论研究其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小组长安排如何分工。
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活动则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帮助解决疑惑。
(四)、课内、课外相互协调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要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课内、课外相互协调发展。
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后,我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