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9254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docx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docx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

  实地实习可以了解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同时也巩固了校内所学的理论学问,下面是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为大家供应参考。

  一、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

  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区内有大路,与秦皇岛相通,从秦皇岛市去北戴河,海滨、山海关等,又有公共汽车来回行使,所以交通极为便利。

  工作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长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贯穿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东南,在山海关以南入渤海,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m。

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山区山高陡峻的部分。

一般都在海拔200到500米左右。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可为全年降水量对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二、地质概况

  本区地层属华北型,除较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

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晰,地层特征具肯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的上三叠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区的地层挨次,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各地层单位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接触关系,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本区地层,自下至上简述: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下马岭组

  下马岭组是区内出露最老的沉积岩,地层单位不整合于绥中花岗岩r2之上,在张崖子一带,发育良好,出露全,张崖子西剖面可作标中剖面本组厚91米,主要岩性为杂色页岩(包括紫红色,蛋青色、灰黑色,黄绿色等)。

下马岭组的层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县境内,最早的称为下马岭页岩,后又称下马岭页岩组等。

其实下马岭组的岩性不都是页岩,与本区一样还有部分砂岩,区内本组地层有两个韵律组成,第一韵律的底部是灰白色粗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可作玻璃原料。

  本组除主要在东部落近南北向分布外,在西南部的鸡冠山一带也有分布,其与绥中花岗岩的沉积接触关系,在鸡冠山和张崖子西一样明显,波痕、泥裂等现象亦易见到。

  2)景儿峪组

  本组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的最好剖面在李庄儿沟,厚约28米,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至粘土岩,至石炭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与下马岭组整合接触,与上覆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界限明显,岩性标志石以其中上部分的粉红色薄层状的泥灰岩为主要特征,与下伏下马岭组的分层标志,则以本组底部的砂岩作为分界,此岩的特征石颜色黄褐色和带铁锈色,粒度较细,含铁质及海绿石较多。

  

(二)古生界

  寒武系

  1)府君山组

  府君山组是区内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层,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厚146米,岩性主要为灰绿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顶部含核形石化石,本组属浅海相沉积,其与下伏景儿峪组,上伏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顶底界限和分层标志都非常清晰,底部为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砾屑,并产三叶虫化石,与景儿峪组顶部地层相差悬殊,与馒头组得分界则以本组顶部暗灰色含核形石得白云质灰岩或以馒头组底部的红色碎屑岩和泥岩。

  2)馒头组

  馒头组由于岩体侵入,构造破坏和风化剥蚀产生出零心,出露较

  好的地层是在温庄以北一带,但距离较远,东部落北出露也较好且完整。

可作本区的标准剖面,本组厚71米,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底部具有角砾岩和砾岩,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加少量白云质灰盐,本组与下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本组上、下界限均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本组顶部的鲜红色泥岩层作为标志层,泥岩的特点是颜色鲜红,成块状、无层理。

这一分层标志在整个华北地区都相当稳定,是典型的标志层,本组没有发觉牢靠的化石依据,但从岩石地层特征,尤其是顶部分层标志,结合层位来考虑本区下寒武统馒头组的存在是无疑的。

  

  3)毛庄组

  本组的分布特点是与馒头组相仿,但后者稍广,在沙河寨的西,毛庄组出露较好,化石也较丰富,可作为本区毛庄组标准剖面,本组厚约112米,岩性特征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含少量白云母小片,就其颜色而言,比馒头组要暗一些,俗称猪肝色,与徐庄组相比,则又艳丽一些,以褶颊虫类三叶虫为主。

  4)徐庄组

  本组的分布比毛庄组更为广泛,比较好的剖面是东部落西剖面,此剖面不但出露全,而且化石非常丰富,上下界限也非常清晰,可作本区徐庄组标准剖面,本组厚101米,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会岩透镜体或扁豆体,与下伏毛庄组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而毛庄组顶部则是比较单一的紫红色页岩。

  奥陶系

  1)冶里组

  下奥陶统冶里组的分布大体上与凤山组全都,区内东、西部都有,但主要部分在东部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揣庄北288高地西的剖面,可作区内冶里组的标准剖面。

  该剖面冶里组厚125.5米,属浅海较深水沉积,岩性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里屑及虫孔状灰岩,上部微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砾屑灰岩作为冶里组的底界,此里屑灰岩很薄,厚不到0.5米,其上便是质纯灰岩,纯灰岩在揣庄一带形成陡砑子,地形标志特殊明显,冶里组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腹足类、介形类等。

  2)亮甲山组

  亮甲山组的层型剖面在石门寨的亮甲山,在亮甲山剖面测得亮甲山组厚118米,茶庄北山剖面厚128米,均属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亮甲山组底部的中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燧石纯核,此层开头便见到头足类化石“房角石”。

  3)马家沟组

  本组分布很广,东西部都有,地层发育最好,化石较多的石茶庄北山一带,该剖面可作为区内马家沟组的标准剖面,出露厚101米,属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部分白云质含燧石结核,豹皮状白云质灰岩,顶部具少量灰岩,化石多产于顶部本组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但二者界线非常明显,分层标志是以马家沟组底部的黄灰色,具微层理,含砾屑燧石结合的白云质灰岩,此层分布稳定,在整个华北地区都可见。

  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统本溪组东、西部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东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带,小王山剖面可作标准剖面,本组厚82米,横向上本组厚度有所变化,在石门寨西门处,测得厚度约70.7米,本组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全都,是一套海陆交相互沉积,下部为铁质砂岩和褐铁矿,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透镜体中含海相化石筵珊瑚,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苔藓类、棘皮动物类、粉砂岩及页岩中含植物化石。

  2)太原组

  上石炭统太原组得分布与中石炭组本溪组相同,区内讨论最早得剖面是在付水寨得老柳江,初称为云山组,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有两个韵律组成,也含海相化石腕足类、双壳类,是海陆交相互沉积,与本溪组分界明显,本部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具小孔,特征显著,分布稳定,过去称做云山砂岩,在辽宁太子河区则称黄旗砂岩或小孔砂岩,此砂岩均可对比。

  二叠系

  1)山西组

  山西组主要分布在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本组是区内重要含煤层位,属于近海沼泽沉积,讨论和开采煤矿最早是在付水寨老柳江,因此本组以前称柳江组,本组可以石门寨西剖面作为标准剖面厚61.8米,主要沿线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韵律。

第一个韵律含煤层,其次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60米左右,发育较好是老柳江、夏家峪、石门寨西一带,往北至半壁店曹山长城区有变薄趋势,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可以本组底部的灰色、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为界,这些砂岩在走向上有些变化,有时粒粗,并含砾石,有时变成中细粒结构,颜色可由灰白色变黄灰色,但结合地层层斜,上、下联系,以及留意山西组含可采煤的分布特征,便可加以区分。

  

  2)下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主要分布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发育较好的剖面是牛毛岭一带,石门寨西门西侧的剖面可作为区内下石盒子的标准剖面,此剖面上本组出露完全,并产植物化石,厚115米。

有三个韵律构成,本组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其次第三个韵律的顶部分别为A2、A1层耐火粘土岩或粘土质粉砂岩,颜色为紫色、紫灰色,含化石层位是在第一个韵律的顶部灰绿色含云母泥质粉砂岩,中、下石盒子组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二者的界限以山西组顶部的B层耐火粘土为标志层。

  3)上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分布比较局限,主要在黑山窑,高兴岭至大石河西一带,发育最好的剖面是高兴岭,此处可作为上石盒子组的标准剖面,本组厚72米,本组岩性特征明显,分布稳定,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与下伏石盒子组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但上石盒子组的底部是另一个沉积韵律的开头,界限明显,其下即为下石盒子组的A1层紫色粘土质粉砂岩。

界线的上下层都可作为这两组的分层标志。

上石盒子组底部的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更为特征,这层砂岩一般出露较好,单层厚度较大,总的厚也大,含长石量较多,杂质少,粗粒结构,并含砾石,这层长石净砂岩以前曾称南山砂岩,与太子河地区的彩家砂岩相当,在太子河又称彩家砂岩或王八盖子岩,其特点相像,是很好的区域性分层标志,本组中未获得化石资料,本组的划分和时代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岩性对比。

  4)石千峰组

  石千峰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由于上覆中生代地层的掩盖,因而出露很局限,只见于黑山窑至高兴岭一带,出露较好的是高兴岭至瓦家山一带,此处剖面可作为石千峰组的标准剖面,厚150米以上,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的砾岩粗粒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

其于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二者可以颜色区分,石千峰组的底部是紫红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从成分看,尤其是从岩石组合的特征看,有较大的差别,即石千峰组的岩石成分和岩石类型都杂一些,本组在红层中发觉有植物及少量昆虫化石。

  (三)中生界

  三叠系

  黑山窑组该组是晚三叠世地层,原属下侏罗统北票组的下部层型剖面在黑山窑后村西,厚161.8米,岩性为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含煤线,其中含大量植物和少量昆虫及双壳类等,属湖泊相,与下伏上二叠统石千峰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岩层产状差别很大,本组底部具底粒岩,与上覆地层北票组为整合接触,但二者界限非常清晰,北票组底部以砾岩与本组分界。

  侏罗系

  北票组

  北票组在区内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近南北展布,出露层序较全,露头较好的剖面是在黑山窑后村至大岭一带,此处可作为区内北票组的标准剖面,该剖面的北票组可分上、下两段。

  下段:

以砾岩和含砾粗粒杂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页岩,厚278米,与下伏地层上三叠统黑山窑组呈整合接触,二者分界以北票组下段底部的砾岩作为标志层,下段植物化石丰富。

  上段:

以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含煤线,厚215米,底部具大砾岩,与下段界限明显,此段含植物、昆虫、双壳类等化石。

  北票组属湖泊、河流、沼泽相沉积,由南至北厚度变化较大,尤其在东部区,北票组的不同层位覆于下伏地层上,这可能是由南向北超覆之故。

北票组与下伏地层黑山窑为整合接触,与其他地层,如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山西组都是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中侏罗统蓝旗组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关于北票组的时代,依据植物化石组来看,应属早、中侏罗世的锥叶蕨——拟刺葵组合。

  

  蓝旗组

  蓝旗组分布在柳江向斜的核部近南北向延展,上庄坨西旁水崖剖面出露好,可作为本组的标准剖面,本组由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组成,厚1000米以上,其下与北票组等较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依据岩性组合,本组可分下、中、上三部分,下不稍偏酸性,为灰绿和浅黄绿色安山质角闪,粗安山质火山熔岩与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互层,厚400米左右,上部以中基性为主,黑绿色、紫红色、青灰色玄武质、玄武安山质和辉石,安山质火山熔岩和熔结集块岩互层,夹少量火山角砾岩及泥灰岩,厚600米以上。

  孙家梁组

  孙家梁组分布很局限,在区内的东南部蟠桃峪一带有少量出露,其上、下均被岩体侵入,未见与其他地层的直接接触关系,从区域资料来看,本组与蓝旗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本组厚350米以上,是一套灰色酸性和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包括流纹质、粗面质和粗安质火山熔岩、泥灰岩、火山角砾岩与集块岩。

  (四)新生界

  区内新生界,只发育部分第四系积累类型较多。

  三.地质实习日记

  7月8日晴转小雨亮甲山

  亮甲山是华北地区古生界奥陶系下统,形成于5.00—4.81亿年,以亮甲山组地层命名的。

亮甲山组以中厚层灰岩和白云质岩为主,形成于浅海环境,厚度118米,与下伏冶里组,上伏马家沟组均为整合接触。

亮甲山组化石丰富,有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三叶虫、古杯类、介形虫等。

其中头足类、房角石、古杯海绵是本组的标准化石。

  亮甲山上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罗盘的使用。

用后交方交汇法定出方位,即在待测地点找到两个已知点,然后在地形图上找到所对应的点,利用罗盘测出两已知点的坐标方位角,然后通过量角器量出对应的角度。

在地形图上延长两直线。

相交点为待测点。

但此地磁偏角为-7°37′。

因此,使用罗盘前,应先对其进行校正。

利用螺丝调整罗盘零刻度位置。

此罗盘应校核为352°23′。

  亮甲山多为化学沉积岩。

典型特征为成型性。

主要由CaCO3等碳酸盐构成。

对岩石的描述,不行或缺的是岩石的产状,即产出状态。

产状三要素分别为走向、倾向、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位角,即为走向。

倾角即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此角与倾向是垂直的,但是知道走向,倾向不肯定知道;知道倾向走向肯定知道。

  层面与节理面也是岩石的两个方面。

层面延展性好。

通常为明显的显露出岩层。

节理面,延展性不好。

根据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节理主要分为张节理和剪理:

  张节理是岩石在张应力作用力下所产生的节理。

其特点是产状不甚稳定,在岩石中延长不深不远,多具有张开的裂口。

节理面粗糙不平,面上没有擦痕。

节理有时为矿脉所填充,在碎屑岩中的张节理常绕过砂粒和砾石节理之呈弯曲外形,节理间距较大分布稀疏而不匀称,很少密集成带,常平行消失或呈雁形消失。

有时,沿着两组共轭呈X形的节理。

断开形成锯齿状。

  剪节理,又称剪切节理,是岩石在剪切应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节理,它一般产生于压应力成45°角左右的平面上,即最大剪切应力面上其特征为:

产状比较稳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长较远,在剖面上,向下延长较深,常具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平直而光滑,沿节理面可有稍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有擦痕、镜面等。

在碎屑岩中的剪节理常切开较大的碎屑颗粒或砾石。

或切开结核岩脉等。

节理间距小,常呈等间距匀称分布、密集分布、密集成带,常平行排列、雁形排列、成群消失或两相交叉,称“X节理”,或称“共轭节理”,两组节理有时一组发育较好,一组发育较差。

  解理为较弱面。

因此解理统计是推断岩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包括解理的数量、宽度、产状、发育程度、有无填充物。

取1m3的岩石推断以上各项数据,解理的程度发育越好,说明岩石越脆弱。

因此在工程中的隧道工程边坡稳定等应留意解理的统计。

  

  岩石与沥青的粘附性取决于岩石的酸碱性。

酸性岩石粘性大,如花岗岩。

碱性岩石粘性小,但可加入物质转变其粘性。

  7月9日晴大石河西上庄坨沙锅店

  大石河全长70多公里,发源于河北省青陇县自西向东,注入山海关四周的雁塞湖,最终汇入渤海。

该河流从山区渐渐过渡到平原,属于半小区,河流季节性强,上游多侵蚀,下游多积累,并在侵蚀与积累作用下形成了阶地与河漫滩,上庄坨就是在阶地上建立的一个村庄,在196高地上可明显的看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

此处消失了泥包砾现象。

是洪积现象或冰水积累而成。

在侵入岩的作用下形成了以花岗岩斑岩为主的岩墙。

岩墙右侧的灰岩与亮甲山的岩石的产状全都,形成于浅海环境,产生了石崖、溶沟。

  从动力学观点看,水流作用于河床、岩土上的推移力及上托力大于岩土的强度时,将发生侵蚀河搬运作用,否则河床不会患病侵蚀而产生淤积。

  河流中流线位置发生摇摆,桥墩的修建应考虑到这个因素,以半山区和平原区影响最为明显。

山区河流以侵蚀为主,河床相对稳定,河谷宽度小,摇摆小,半山区河流、水流在河床内部有动荡性。

主流线有摇摆。

平原区河流以积累、淤积为主,河床极不稳定,河谷不确定,无明显岸坡,河流主流线摇摆猛烈。

  自然 河道上的桥梁工程,因修建墩台使得河流原有过水断面削减,水位的流向和流态简单,流速在跨河段普遍增大,因而必定产生对桥墩、桥台底部、地基的冲刷。

这种冲刷来自于紊动、旋涡作用,因此对墩台基础砌置冲刷作用的讨论,是设计墩台所必需的。

其主要任务是猜测水流对地基的最大冲刷深度为保证墩台基础的稳定平安,应砌置在最大深度以下。

  河水的流速于流量给河两岸的地址作用,并以此来判定喝水的流淌方向。

河流的砾石直径与流速间是4次方的关系。

  大石河凸岸即左岸为积累现象。

大石河凹岸即右岸为侵蚀现象。

河卵石的分布打算河岸的分布范围,河卵石的磨圆度及其大小能推断河水流量。

卵石越粗大,水的特性越强。

河流搬运力量越强,卵石越光滑,磨圆程度越好,冲击漫滩河流,人工形成河渠。

  河流阶地不能被沉没。

河漫滩在洪水期可被沉没,阶地与河漫滩均为二元结构。

  粒石堆消失成层性,河流流速扩大,紊流现象越剧烈,河流地质环境越简单,成层性越差,河流流速越差,河流流速小,则反之。

阶地积累物以大的粒石为主,沙含量较少。

  阶地的产生是内动力和外动力作用的结合,据其成因又将阶地划分了几个等级。

ァⅠ级阶地受水流冲刷,发生变化,产生明显陡坎。

Ⅱ级阶地物质结构组成:

土、碎石、带棱角状混杂积累。

阶地越高,岩土越老。

  在沙锅店消失了岩溶现象,此处岩浆岩为块状结构,无层理,并形成了以花岗斑岩为主的岩墙。

岩墙右侧的石灰岩是青灰色属亮甲山组的豹皮状灰岩。

通过产状判定推想出该地岩体与亮甲山组为同一组。

同时还可看到石崖、溶沟现象,这都是在化学侵蚀和机械等作用下形成的。

石崖、溶沟的形成需求:

水又侵蚀性;水有流淌性;岩石要与水消失容实现象;岩石能与水作用;岩石本身要有初始裂隙。

  7月10日阴义院口村

  此处出露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侵入花岗岩、岩浆岩与沉积岩相比,岩浆岩无层理,而变质岩存在变晶结构,有变质矿物。

该处陡坎坡度大致为70°。

据岩体力学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坡度大于70°的边坡极易产生整体滑坡。

产生整体滑坡有三个影响因素:

坡形,坡高,脆弱的滑动面。

  此处地处山区,修建傍河大路最为相宜。

由于山区地形简单,地质状况简单,而沿着河流的走向,地形为河流的各阶地,在同一级阶地上,地形较平缓,地质状况均一,故修建傍河大路既省力又经济。

  在马蹄岭修建“S”形大路,主要是考虑到大路的坡度问题。

“S”形大路可降低坡度,马蹄岭地面高程度变化较大,如修建直线大路,会影响行车平安,也不符合各面坡度要求;而采纳“S”形设计则可降低坡度,提高行车平安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行车事故。

在山区常见的这种设计思想即盘山大路。

  

  此处修建工程项目主要影响因素是边坡稳定性,修建隧道时,最大影响因素即边坡稳定性。

此处修建铁路也可不用修建隧道,而用削坡取而代之。

但削坡易失稳,且在7、8月份降水量加大,岩石的亲水性势必会产生对水压力,从而也会使山体失稳,故在此处修路、桥时应留意边坡稳定性。

  7月11日阴转小雨张崖子

  张崖子—东部落地层剖面全长1660m,延长方向向北面西,由新太古界变质花岗岩,上元古界变质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石英砂岩景儿峪组泥灰岩,古生界寒武系下统府君山组灰岩,馒头组页岩组成,张崖子为该剖面起点。

  本剖面反映了柳江盆地早期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

  距今25~9亿年,本区隆起,患病剥蚀、缺失。

下中元古界和上古生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

  距今9~8亿年,本区下降,接受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景儿峪组滨海浅海沉积形成了本区第一套沉积地层。

  距今8~5.6亿年,本区抬升,患病剥蚀,缺失震旦系和寒武系下统下部地层。

  距今5.6亿年,本区下降,接受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统府君山组馒头组滨浅海沉积其次套沉积地层开头形成。

  本剖面中新太古界与上元古界之间为吕梁运动所形成的非整合,而二者为整合接触,上元古界和古生界之间为蓟县运动所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二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他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在2号点上观看的岩石为8亿年前形成的,而其下层岩石距今25亿年,二者是平行不整合接触。

  在3号点上岩石为岩浆岩,含sio2的含量定名的话为中性岩,按产出状态为浅层岩,此类岩石为闪长玢岩,呈白色。

  而4号点上的岩石为泥灰岩,呈淡青色,为条带状,而砖红色的泥岩、砂岩在毛庄和馒头组具多。

  碎屑物质包括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在矿物碎屑中最常见的是化学性稳定的石英碎屑,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也常见到长石碎屑,此外,碎屑成分中也可见到白云母,石榴子石等,碎屑物质主要是岩石物理风化的产物,有时也可能是化学风化未完全分解的产物,碎屑物质是构成沉积岩中碎屑岩类的主要成分。

  7月12日阴转小雨小王山

  马家沟组是华北地台上升而成,此地层缺失上奥陶、盆系,下石炭、留系在太原组合有煤层,在1号点位有分层消失,上层为马家沟组白云质灰岩,以MgCO3为主要成分,下层为深灰色致密状厚层灰岩以CaCO3为主要成分,在2号点上,其分界点为奥陶下的马家沟组白云质灰岩与中石炭系本系组的一套砂岩、粉砂岩、页岩护层,而3号点上则是铝土质石英砂岩,以Al2O3为主,从产状及连续上看为平行不整合接触,4号点上可看到海相作用下的泥灰岩。

至此,海蚀作用结束。

在5号点位上,分界点为下二叠山西组与中二叠下石盒子组,此处,主要Ca质的长石石英砂岩,6号点位上是上石盒子,中二叠山西组与下二叠的分界点,此处消失了黑色的页岩和中粗粒的砂岩,同时,还有侏罗系的北票组岩石,此岩石具以下特点:

沉积相为河床相的积累,粒径大小相差不大,粒石的磨圆度相差很大,颗粒分选性很差,胶结物简单。

  在7号点上,可见到侏罗系蓝旗组的安山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处于裂式喷发,岩被掩盖在北票组上,二者是角度不整合,此地层为最地层,此处为块状斜长角闪鞍山岩,其新奇面为灰白色,挥发面为黄褐色。

  在8号点上见到的是马蹄岭垭口,在此处主要是越岭线的选择,一般在线形上为回头展线,而线长方面,垭口边坡大,垭口两侧岩体的稳定性、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取决于坡面与各种结构面的产状,空间组合的关系。

  四.实习总结

  此次实习所见到的地质状况,对大路和桥梁来说,是一个小结,此地地质构造比较全面,给出了工程建设中的不同处理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肯定是经济进展的地方,其进展势必离不开路桥与外界的沟通,水的流淌性给工程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尤其是水上桥梁,河水的动力作用使河水具有了摇摆性,河谷不稳定,再加上河水侵蚀、积累、搬运作用,就使得桥台的位置有所变化,河水是有洪汛期的,这对桥的高度是有影响的,桥要采纳何种形式,可据此地地质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