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及全册实验题.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340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及全册实验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及全册实验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及全册实验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及全册实验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及全册实验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及全册实验题.doc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及全册实验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及全册实验题.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及全册实验题.doc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重点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3、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4、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6、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7、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8、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9、(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10、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

不支持燃烧的是(二氧化碳)。

11、(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78%)的(氮气)。

1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3、(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4、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15、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

(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6、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二、判断题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三、问答题

1、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为什么?

答:

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

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

2、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

为什么?

答:

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第二单元重点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3、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4、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5、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6、(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9、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10、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

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11、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

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12、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5、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6、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7、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水和沙子相比,(沙)吸热和散热的速度快。

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18、(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它们都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19、(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0、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21、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22、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3、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凝结)。

二、判断并改错。

1、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应改为“绝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

5、云和雾就是水蒸气。

(×)应改为“云和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聚在一起的极小水滴。

6、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吸热都一样。

(×)应改为“颜色深的物体比颜色浅的物体吸热快”

7、物体加热以后体积会膨胀。

(×)应改为“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

8、铁垫圈受热体积会变大。

(√)

9.水蒸气是白色的气体.( × )

10.云、雾、雨、雪、霜都是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 )

11.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

12.云就是水蒸气组成的( × )

13.全地球上的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迟早有一天,海洋会溢出来.(×  )

14.温度计的液面达到的刻度数值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

15、人们根据需要制成不同用途的温度计。

(√  )

16、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一样的。

(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冬季,有时水缸、自来水管会被冻裂,这是因为【_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1)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2)水缸里的水结冰时都凝聚到一起了,这样把水缸或自来水管冻裂了

(3)水缸或自来水管本身遇冷就会破裂

2.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是:

【 先快后慢】

(1)    先快后慢   

(2)先慢后快(3)均匀下降

3、深色物体升温)【快 】,降温【快 】;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慢】。

(1)快         

(2)慢

4.水【受热】 变成水蒸气,(【受冷】 变成冰。

水蒸气【受冷】变成水或冰。

冰【受热】变成水或水蒸气。

(1)受热   

(2)受冷

5、铁球加热后,体积会【变大】

(1)变大  

(2)变小

6、要想尽快的冲一杯糖水,应该用【热水】

(1)热水

(2)冷水

7、【黑】颜色的物体吸热性能强。

(1)黑  

(2)白

 8、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圆了,主要应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

(1)固体

(2)气体   (3)液体

9、造霜时加入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0℃以下】。

(1)0℃

(2)0℃以上   (3)0℃以下

四、问答题

1、温度的变化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

请举例说明。

答:

a、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如:

蜡烛、巧克力、松香等遇热会熔化成液体,遇冷会凝结成固体。

B、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

如:

固体、液体、气体热胀冷缩。

2、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哪些事情?

请举例说明。

答:

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

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等。

3、为什么锅把用塑料制作,而锅身用金属制作?

答:

因为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不同。

金属吸热快,可以尽快将菜做熟。

塑料吸热慢,避免做菜时烫伤。

4、为什么冬天时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而在夏天喜欢穿浅色衣服?

答:

因为同种物质表面颜色不同,吸热和散热性不同。

深色衣服吸热性能好,在冬天会感觉温暖;浅色衣服吸热性能差,在夏天会感觉凉爽。

5、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

(至少五种)

答:

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

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一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等。

6、大自然中水的化身

答:

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空气中还有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

7.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答:

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上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8、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答:

热带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行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

9、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答:

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阳光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10、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

答:

阳光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种物体传给其他物体。

11、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答:

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

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第三单元: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5、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6、“伏罂而听”的意思是:

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

运用的科学道理是:

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伏罂而听”的故事中,声音是借助于(土地),(空气),(坛子)传进窥探兵的耳朵。

7、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10、声音传递的路径为: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