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doc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doc(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 1
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 1
2飘扬的五星红旗 6
3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 11
4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14
第二单元我们爱和平 19
5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19
6和平来之不易 24
7放飞和平鸽 27
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 32
8人类唯一的家园 32
9伤心的地球母亲 35
10在自然灾害面前 42
第四单元我们一起走过 48
11课程伴我成长 48
12依依不舍情 53
13向往明天 57
1
第一单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
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
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
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
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
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
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第二课时:
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的独特魅力而骄傲。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
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世界地图,标明丝绸之路线路;《丝绸之路》视频;《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
《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学生准备:
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
共同准备:
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5页内容,话题为“丝路驼铃”。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海上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
1.(课件:
出示教材P2《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师:
同学们,老师带来两则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大家读一读,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
又有怎样的思考?
2.教师从以下方面相机点评:
(中外交往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中国古代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的珍爱)
3.师:
是啊,精美的蚕丝纺织制品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让我们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而骄傲。
同时也不禁思考:
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
它们是怎样到国外去的呢?
4.学生猜测,教师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对了解张骞出使西域或丝绸之路的学生给予肯定。
5.小结: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
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有一个人开辟了这样一条路,沟通了中国与欧亚的交往。
这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探访丝绸之路,去看看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出示课题: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丝路驼铃。
)
活动二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
1.(课件:
出示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师:
看,这2000多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对照地图找一找,它贯穿了哪些国家、地区?
2.(课件:
出示照片“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
)师:
大家看,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
你们可知道,这个雕塑群是为了纪念谁的吗?
就是纪念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
对于这个名字,你们有什么了解?
3.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
(1)阅读教材P2-3页中外交流资料
(2)阅读自己搜集的“丝绸之路”上中外人物交流学习考察资料。
(3)学生反馈:
在这条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与外国有哪些方面的交流?
(4)(课件:
播放视频《丝绸之路》)全班讨论: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给世界各国和人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教师相机点评:
经济发展 物质丰富 增进友谊 文化传播……)
4.小结: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航海技术无法实现海上往来时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世界的共同发展。
(板书: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活动三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1.师: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2.(课件:
出示《古丝绸之路线图》与现代《亚欧大陆桥图》)学生读课文,思考:
两者有什么异同有哪些异同?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小结:
是啊,古老的丝绸之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了新的发展与飞跃,她展示着现代的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
正如世人所说:
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者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他让中国汉唐盛世焕发出丝绸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续至今,她是一根纽带,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汇合。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丝路驼铃
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9
第二课时
活动一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
1.(课件:
出示日本和韩国的文字、服饰、插花艺术、茶艺、建筑等方面的图片)师:
你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2.学生展示在课前已经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
一衣带水的邻邦为什么在这么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4.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资料,教师补充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有关资料。
组内进行交流研讨。
4.全班深入探究:
隋唐时期,日本为什么要派使者到中国来,还盛情邀请鉴真东渡?
历经五次东渡失败的鉴真晚年双目失明,还要执着东渡日本?
6.师:
当时隋朝的进步发展,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名远扬,对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日本朝野对中国文化充满仰慕向往,出现模仿中华文化的热潮。
中日间的交流,为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国对外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不过,当时中日的交流和先前中国通过“丝绸之路”陆上通道联系世界,有了不同,大家看地图,发现什么?
(相机板题:
海上交流)
7.我国与日本仅一海相隔,较早的海上交流是从中日交流开始的。
中国通过海路与世界的交流还有哪些?
(1)(课件:
出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围。
(2)师生相机补充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
活动二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1.师: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而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则让中外海上交流达到顶峰。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意义。
(1)课本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合课文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壮举”?
(2)师: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流传了许多故事。
哪位同学来讲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小故事?
教师点评意义: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并且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探讨交流:
郑和为什么能完成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
教师点评归纳条件:
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3.忆古思今,放眼未来
(1)师:
2005年,我国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主题为“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
(2)师: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纪念郑和,就是要大力继承和发扬郑和敬业献身、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就是要继续发扬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精神,巩固扩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谈谈对交流促进发展的理解。
4.小结:
“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代名词,陆路通道沟通我国和亚洲、欧洲各国,海上通道则沟通我国和日本、韩国、东南来各国、非洲各国。
古代的陆路和海上交流为交流各方面都带来了经济利益与文化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海上交流
海上丝路:
架起东亚、南亚、非洲、欧洲交流的桥梁
航海史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和平的桥梁
民族昌盛的结晶
2飘扬的五星红旗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我让交流资料,梳理我国的外交发展史,由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谈起,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恶劣的国际环境。
其次集体讨论,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其在中国外交史上的意义。
接着师生进行国事交流,整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大事记,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程与意义,进一步认识“弱国无外交”。
再次用照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已经是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不仅完全有能力组织好大型的国际会议,而且能够在国际事务中与各国平等协商、发表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最后进行新闻发布,了解我国对外援助和接受国外援助的事例,深刻认识中国逐步为世界接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
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我国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大事记。
第二课时: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大事记、新闻发布会、国事论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而自豪。
能力目标:
关注中国外交史中的公共事件,培养收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能依据史实阐明自己观念和看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的历史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和平外交,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最终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程。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走入联合国的历程,了解中国加入世界各种组织的情况和意义,知道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由衷地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