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函数(0≤x≤9)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
A.B.0C.-1D.
8.如图,半径为R的圆C中,已知弦AB的长为5,则=()
A.B.C.D.
9.已知直线a,b异面,,给出以下命题:
①一定存在平行于a的平面
使;
②一定存在平行于a的平面使∥;
③一定存在平行于a的平面使;
④一定存在无数个平行于a的平面与b交于一定点.则其中论断正确的是()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0.已知P(x,y)为椭圆上一点,F为椭圆C的右焦点,若点M满足且,则的最小值为()
A.B.3C.D.1
11.在△ABC中,若a、b、c分别为角A、B、C所对的边,且cos2B+cosB+cos(A-C)=1,则有().
A.a、c、b成等比数列B.a、c、b成等差数列
C.a、b、c成等差数列D.a、b、c成等比数列
12.已知都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于数列(n=1,2,…,10),任取正整数k(1≤k≤10),则其前k项和大于的概率是().
A.B.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数据分组后,分组与频数分别如下,2;
3;
4;
5;
2.则样本在上的频率是.
14.已知函数(其中,,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f(x)的解析式
是.
15.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的最大值
为.
16.已知
且,现给出如下结论:
①;
②;
③;
④;
;
⑤的极值为1和3.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是一个公差大于0的等差数列,且满足.
(I)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若数列和数列满足等式:
(n为正整数)求数列的前n项和.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经过村庄A有两条夹角为60°
的公路AB,AC,根据
规划拟在两条公路之间的区域内建一工厂P,分别在两条公
路边上建两个仓库M、N(异于村庄A),要求PM=PN=MN
=2(单位:
千米).如何设计,可以使得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最小(即工厂与村庄的距离最远).
19.(本小题满分12分)
把一颗骰子投掷两次,观察掷出的点数,并记第一次掷出的点数为,第二次掷出的点数为.试就方程组(※)解答下列问题:
(Ⅰ)求方程组没有解的概率;
(Ⅱ)求以方程组(※)的解为坐标的点落在第四象限的概率..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正△ABC的边长为,CD是AB边上的高,E、F分别是AC和BC边的中点,现将△ABC沿CD翻折成直二面角A-DC-B,如图所示.
(Ⅰ)试判断折叠后直线AB与平面DEF的位置关
系,并说明理由;
(Ⅱ)若棱锥E-DFC的体积为,求a的值;
(Ⅲ)在线段A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BP⊥DF?
如果存在,求出的值;
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焦点在y轴,顶点在原点的抛物线C1经过点P(2,2),以C1上一点C2为圆心的圆过定点A(0,1),记为圆与轴的两个交点.
(1)求抛物线的方程;
(2)当圆心在抛物线上运动时,试判断是否为一定值?
请证明你的结论;
(3)当圆心在抛物线上运动时,记,,求的最大值.
22.(本题满分14分)
已知函数().
(Ⅰ)若,求函数的极值;
(Ⅱ)设.
①当时,对任意,都有成立,求的最大值;
②设的导函数.若存在,使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2014届福州市高三综合练习数学(文科)
参考答案
1-6DBBBCC7-12ABDADD
13.14.15.1/216.②③
17.(I){an}是一个公差大于0的等差数列,且满足.
an=2n-1----------------------4分
(Ⅱ)n≥2时,
∴------------------8分
n≥2时,Sn=(4+8+…+2n+1)-2=
n=1时也符合,故Sn=2n+2-6----------------------------12分
18.解法一:
设∠AMN=θ,在△AMN中,=.
因为MN=2,所以AM=sin(120°
-θ).………………2分
在△APM中,cos∠AMP=cos(60°
+θ).…………………4分
AP2=AM2+MP2-2AM·
MP·
cos∠AMP=sin2(120°
-θ)+4-2×
2×
sin(120°
θ)cos(60°
+θ)………………………………6分
=sin2(θ+60°
)-sin(θ+60°
)cos(θ+60°
)+4
=[1-cos(2θ+120°
)]-sin(2θ+120°
=-[sin(2θ+120°
)+cos(2θ+120°
)]+
=-sin(2θ+150°
),θ∈(0,120°
).………………………10分
当且仅当2θ+150°
=270°
即θ=60°
时,AP2取得最大值12,即AP取得最大值2.
答:
设计∠AMN为60时,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最小.…………………12分
解法二(构造直角三角形):
设∠PMD=θ,在△PMD中,
∵PM=2,∴PD=2sinθ,MD=2cosθ.……………2分
在△AMN中,∠ANM=∠PMD=θ,∴=,
AM=sinθ,∴AD=sinθ+2cosθ,(θ≥时,结论也正确).……………4分
AP2=AD2+PD2=(sinθ+2cosθ)2+(2sinθ)2
=sin2θ+sinθcosθ+4cos2θ+4sin2θ…………………………6分
=·
+sin2θ+4=sin2θ-cos2θ+
=+sin(2θ-),θ∈(0,).…………………………10分
当且仅当2θ-=,即θ=时,AP2取得最大值12,即AP取得最大值2.
此时AM=AN=2,∠PAB=30°
…………………………12分
解法三:
设AM=x,AN=y,∠AMN=α.
在△AMN中,因为MN=2,∠MAN=60°
所以MN2=AM2+AN2-2AM·
AN·
cos∠MAN,
即x2+y2-2xycos60°
=x2+y2-xy=4.…………………………2分
因为=,即=,
所以sinα=y,cosα===.………………………4分
cos∠AMP=cos(α+60°
)=cosα-sinα=·
-·
y=.…6分
在△AMP中,AP2=AM2+PM2-2AM·
PM·
cos∠AMP,
即AP2=x2+4-2×
x×
=x2+4-x(x-2y)=4+2xy.……………………10分
因为x2+y2-xy=4,4+xy=x2+y2≥2xy,即xy≤4.
所以AP2≤12,即AP≤2.
当且仅当x=y=2时,AP取得最大值2.
答:
设计AM=AN=2km时,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最小.………………12分
解法四(坐标法):
以AB所在的直线为x轴,A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M(x1,0),N(x2,x2),P(x0,y0).∵MN=2,
∴(x1-x2)2+3x=4.…………………………2分
MN的中点K(,x2).
∵△MNP为正三角形,且MN=2,∴PK=,PK⊥MN,
∴PK2=(x0-)2+(y0-x2)2=3,
kMN·
kPK=-1,即·
=-1,………………4分
∴y0-x2=(x0-),∴(y0-x2)2=(x0-)2
∴(1+)(x0-)2=3,即(x0-)2=3,∴(x0-)2=x.
∵x0->0∴x0-=x2,
∴x0=x1+2x2,∴y0=x1.…………………6分
∴AP2=x+y=(2x2+x1)2+x=x+4x+2x1x2
=4+4x1x2≤4+4×
2=12,……………………10分
即AP≤2.
设计AM=AN=2km时,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最小.………12分
解法五(几何法):
由运动的相对性,可使△PMN不动,点A在运动.
由于∠MAN=60°
∴点A在以MN为弦的一段圆弧(优弧)上,………4分
设圆弧所在的圆的圆心为F,半径为R,
由图形的几何性质知:
AP的最大值为PF+R.……6分
在△AMN中,由正弦定理知:
=2R,
∴R=,…………8分
∴FM=FN=R=,又PM=PN,∴PF是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
设PF与MN交于E,则FE2=FM2-ME2=R2-12=.
即FE=,又PE=.………10
∴PF=,∴AP的最大值为PF+R=2.
设计AM=AN=2km时,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最小.…………………12分
19.解:
(Ⅰ)由题意知,总的样本空间有组……1分
方法1:
若方程没有解,则,即……3分
(方法2:
带入消元得,因为,所以当时方程组无解)
所以符合条件的数组为,……4分
所以,故方程组没有解的概率为……5分
(Ⅱ)由方程组得……6分
若,则有即符合条件的数组有共有个……8分
若,则有即符合条件的数组有共个……10分
∴所以概率为,
即点P落在第四象限且P的坐标满足方程组(※)的概率为.……12分
20.解
(1)AB//平面DEF,
如图.在△ABC中,∵E,F分别是AC,BC的中点,故EF//AB,
又AB平面DEF,∴AB//平面DEF,……4分
(2)∵AD⊥CD,BD⊥CD,将△ABC沿CD翻折成直二面角A-DC-B
∴AD⊥BD,AD⊥平面BCD,取CD中点M,则EM//AD,∴EM⊥平面BCD,且EM=a/2
a=2.……8分
(3)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
做法:
因为三角形BDF为正三角形,过B做BK⊥DF,延长BK交DC于K,过K做KP//DA,交AC于P.则点P即为所求.
证明:
∵AD⊥平面BCD,KP//DA,∴PK⊥平面BCD,PK⊥DF,又BK⊥DF,PK∩BK=K,∴DF⊥平面PKB,DF⊥PB.又∠DBK=∠KBC=∠BCK=30°
∴DK=KF=KC/2.
故AP:
OC=1:
2,AP:
AC=1:
3……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