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91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科学认识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1.认识光》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记录单、滴加牛奶的水、水晶泥、烟雾、蜡烛、火柴、带孔纸板、直管、弯管等

2、学生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光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丰富感知

1、谈话:

我们的家乡大美滕州是中国百强县,国家卫生城市,她的夜景如何呢?

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播放视频)

2、学生谈感受。

3、是谁把滕州的夜晚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

(学生回答)

4、如果没有光,会怎样?

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

5、学生谈感受。

6、师揭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家乡滕州熟悉的真实情境,找准课堂教学的始发点,丰富学生对光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究热情。

二、认识光源,简单分类。

1、提出问题:

哪些物体会发光?

(点击PPT)

2、学生举例,师随机板书

3、辨析不会发光的物体,并说说为什么?

4、揭示光源概念。

(点击PPT)

5、试着给光源分类。

6、教师随机揭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概念。

(点击PPT)

7、小结:

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

从经验出发,走向科学建构。

学生对生活中会发光的物体有一定了解,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析反光物体,从而正确认识光源的概念。

三、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1、提出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

2、出示光现象,学生观察。

(点击PPT)

3、结合现象,科学猜想。

(师随机板书直线)

4、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板书:

)进行试验探究。

5、试验验证。

(1)介绍不认识的材料,提示注意问题。

(2)PPT出示温馨出示。

(3)开始试验。

(师巡视了解学情)

6、汇报发现。

7、小结:

光确实沿直线传播。

(设计意图:

聚焦核心问题,开展有根据地猜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光的传播路线,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开始,通过对典型光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猜想,巧破难点,明确探究方向。

8、大显身手。

(1)师简介活动要求,点燃学生探究激情。

(2)PPT出示比赛规则。

(3)小组活动。

(4)汇报成果。

①请冠军小组介绍具体做法,并说明为什么做?

②请最后完成的小组介绍,找出慢的原因。

(5)小结:

再次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9、学以致用。

(1)提出问题:

你知道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吗?

(点击PPT出示图片)

(2)学生回答。

(3)小结:

影子形成原因。

(PPT出示)

10、小吸管,大学问。

(1)提出问题:

分别用直管、弯管看电视的光会有什么不同?

(2)学生活动。

(3)汇报发现。

(4)为什么大家在不同的位置上用直管都看到了电视的光?

(学生回答,师随机板书:

四面八方)

(5)评价小结:

通过刚出道的探究,我们知道了光原来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设计意图:

设置挑战性活动,引爆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精心设置“大显身手”、“你一言,我一语”、“小吸管,大学问”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创造性问题的能力,多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顺利达成了本课的重点目标,使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得到有效发展,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哪些地方需要光?

1、提出问题:

哪些地方需要光?

2、学生交流。

3、师课件补充

4、小结:

光的应用广泛。

(设计意图: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光的应用,真切感受到光与我们的关系密切。

五、拓展延伸

1、光是不是越多,越亮,越好呢?

2、出示PPT,认识什么是光污染。

3、课下调查生活中有哪些光污染现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持续关注身边的科学,体现了科学教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特点,科学探究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

教师精心选择“光污染”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下面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学情分析

为实现“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这一备课目标,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充分调查。

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太阳与时间》单元研究阳光和影子的关系基础上,对光学知识的继续探究。

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是:

光和不透明的物体,这正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前概念。

四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科学课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光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光现象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学生并没有有意识的观察和了解。

因此对光的传播路线的猜想,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基本只限于照明方面,可提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为课上交流做好准备。

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本课将光源的分类列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光源的认识更全面。

效果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路线作出科学猜想,会做光的传播探究实验;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认识光源及其简单分类,知道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目标对照,分析教学效果:

本次上课共有36名学生,从课堂探究过程和检测练习来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具体分析如下:

四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过程中需要生动形象的学习载体。

因此,提供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尤为重要。

立足学情,课堂上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频、典型的图片,还为学生提供了典型的探究材料,并精心设置挑战性活动,引爆学生的探究热情。

所以,整堂课学生探究热情高涨,能针对观察到的光现象进行有根据的猜想,借助教师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认真地观察验证,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

从练习检测看,效果也很好。

我为学生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题目,但并没有难住他们,充分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光源概念及其分类,确实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物质世界范畴,归为能量的表现形式中的光现象。

四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科学课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光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光现象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学生并没有有意识的观察和了解。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光源,光的传播路线,以及光的应用。

对光源的分类不做处理。

其他几个版本的《科学》教材要求基本一致。

在多次试讲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光源分类。

如果只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光源,不进行分类的话,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很好地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所以,教师顺应学生需要,灵活处理教材,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路线作出科学猜想,会做光的传播探究实验;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认识光源及其简单分类,知道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难点:

对光的直线传播路线作出科学猜想。

本课一课时完成

评测练习

1、自选超市

下列物体中,()是光源,()是自然光源,()是人造光源。

A月亮B激光灯C水母D霓虹灯E火把F玻璃幕墙

2、科学实践

太阳光透过倒三角形的孔照射下来,形成的光斑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

远离“伪探究”,激发“真趣味”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需要我们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和学习支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提升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实现远离“伪探究”,激发“真趣味”,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立足学生的生活,找准探究始发点。

真实的课堂应该以真实的生活为起点,创设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

上课伊始,教师精心选取学生熟悉的滕州夜景让学生欣赏,一下子唤起学生的感性回忆,真切感受到光的绚丽多彩,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激起学生作为滕州人的自豪感,自觉卷入认识光的探究主题。

2、选用典型材料,引领科学探究。

精设计,巧改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科学的材料,学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收集有效信息更无从谈起。

因此,教师在课前充分研究,努力寻找最科学、最适于学生探究的材料。

经过多次下水实验,教师精心选取滴了牛奶的水,烟雾,水晶泥等有代表性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改造,如给水晶泥穿上“黑色外衣”等,使实验现象更清晰,大大提高了探究质量,有效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三、聚焦问题,有的放矢。

以教材为依据,本节课主要围绕“哪些物体会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哪些地方需要光”展开探究,指向明确。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概念逐渐建构,问题引领,凸显了探究的特质。

四、设置挑战性活动,点燃探究热情。

科学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

学生亲身经历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可以获得巨大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教师精心设置“大显身手”、“你一言,我一语”、“小吸管,大学问”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冲刺和挑战自我中,获得成功体验,焕发内在生命力,不断构建对“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顺利达成了本课的重点目标,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得到有效发展,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本节课学生学得兴味盎然,切实提高了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度,圆满达成教学目标。

课标分析

《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

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按照《课标》相关要求,本节课落实以下目标:

1、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3、能分工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接纳他人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2、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提出假设;

2、运用感官,借助仪器,观察并描述现象;

3、会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符号记录整理信息,倾听别人意见,并与之交流;

3、科学知识:

1、认识光源,知道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2、知道光沿直线传播。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切实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从学情出发,合理设定目标,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有梯度地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科学概念,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