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035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实验学校路晓红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础——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全局,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在目前的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少问题。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差而造成班级管理混乱

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对孩子溺爱的家庭又为数众多,因而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

生活上这些孩子被父母包裹得严严实实,天热时不晓得减衣服,脱下了衣服活动之后又不会穿;上厕所的规律不能及时养成,休息时只顾贪玩,铃声一响又慌里慌张,甚至憋尿;做值日的时候,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累得满头大汗却还没打扫干净,自己身上倒有明显的劳动痕迹;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随心所欲,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差而导致了其常规管理能力较弱,在五项常规上,经常出现不会站路队、做两操,经常漏掉某件学习用品或者红领巾;上课前不把学习用品准备好;一些简单的事情也容易犯错误,粗心大意;下课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娇纵和固执而形成常规管理能力弱

在五项常规上,经常出现不会站路队、做两操,经常漏掉某件学习用品或者红领巾;上课前不把学习用品准备好;一些简单的事情也容易犯错误,粗心大意;下课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独立占有欲而引起学生之间不和睦

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容易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不容易与别人分享学习用品或和平共处的游戏,容易发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样一来,他们明显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导致违反班级纪律现象十分严重。

(四)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而导致上课纪律较差

由于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课堂学习中,自律性差,爱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不能专心听讲。

二、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低年级学生的自身原因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社会只有初步的狭隘的认识、自理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娇纵和固执、处理事情的能力差;思想单纯、独立占有欲强。

独生子女的主要优点是,活泼,开放,思维较敏捷,乐于接收新事物,敢于向权威挑战。

他们的缺点同样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爱心。

第二,他们在言行举止方面相对缺乏诚信,比较浮躁。

第三,他们在纪律制度方面相对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制度的约束。

这些都是导致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

专制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

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优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

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这四种类型虽然是极端的类型,但在现实中,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

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父母本身的观念的变化,家庭教养方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欠缺对其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没有在这时候更多的控制孩子行为,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

(三)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

1.停留于传统式管理

有些班主任将管理等同于制度管理,把制度看作是绝对的标准,把它当作惟一可以依赖的手段。

一味用规矩,套住学生、监控学生的行为。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满足于胁迫式管教

目前,小学大多实行日常行为规范分数量化措施,这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式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即使是一些不合情理的做法也只得忍气就范。

这样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3.采取家长式看管

教师每天从早到晚寸步不离,在这种严格的看管之下,学校风平浪静,学生安然无恙,但有得必有失,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得不到培养,缺乏自己活动的空间,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应试教育”的枷锁

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使班主任老师无暇学习教育理论。

长期以来,小学生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管理,班级管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班级组织的自我生存力量和教育功能。

三、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班级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维护学校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本保障。

那么怎么优化班级管理呢?

本就这些问题作了如下探讨:

(一)对学生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1.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因此我们认为学生受教育不光在课堂之中,其实,老师的言行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学校统一的大扫除和日常的值日时,我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因为班内孩子小,并指导学生去做,交给学生方法,如:

捡废纸、扫地、擦桌子等等。

老师带着干这样能让学生觉得劳动并不可耻,劳动是光荣的;能让学生觉得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

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使学生逐渐养成生活自理能力。

2.创设环境,让兴趣去激发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洗袜子等。

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

在学校,我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做贺卡和成长记录袋,他们做出了精美的成长记录袋,可漂亮了。

甭提他们有多高兴啦!

老师给学生搭建了这样的平台,不仅让他们尝到了自己亲自动手劳动的成功和喜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及时鼓励,让表扬来巩固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对学生每天的值日,我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奖励一颗小红星给予表扬,这时他们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都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学生,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

4.家校配合,让家庭成为学生良好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基地

家务劳动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家务劳动时间非常少甚或没有,这与家长们的心态大有关系,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就说“以现在的社会现状,孩子将来不用自己做家务的”、“现在孩子小,等他们长大了自己就会做了”等等。

但是,低年级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不会整理书包、不会系红领巾、值日时不会拿扫帚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范围较广。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家长意识到平时要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收拾整理书包学具,自己主动找爸爸妈妈签字……逐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让孩子多参加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劳动,给学生创建展示的平台,久而久之能使孩子懂得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生活的艰辛,得到意志的磨炼,使他们从小萌发靠自己的劳动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同时孩子们对家长的依赖少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强了,自理能力提高了。

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懂得了尊敬长辈,关爱父母,同时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小学生自理能力才能提高。

(二)勇于管教,督促家长在家中教育孩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纵容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守规则、不善与人交往、品行不健全、不会感恩。

溺爱和犯罪的关联性最高。

杜布森博士40年来倡导的“的五个原则”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五个原则”是:

第一、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第二、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之后,第三、避免喋喋不休的唠叨,第四、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第五、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

”希望家中做父母的应树立威信,建议在家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并不时用各种方法与孩子沟通,在家中教育孩子。

当然,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这不仅需要家长,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和沟通;也需要班主任的细心,细致和爱心。

尤其是当今社会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家长自身道德素质,教育素质也有待于提高。

对于很多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

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问题,有耐心解决问题,有勇气和责任与家长沟通。

为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发挥孩子的潜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

(三)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孩子愉快交往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校平台向家长传授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必要的健康心理行为的指导,进行伙伴关系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常识的教育。

2.请家长还给孩子一片与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家长在孩子完成主要学习任务后,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和与伙伴游戏的时间、空间。

鼓励孩子和邻居、同学交往,节假日要带孩子访亲探友,引导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为此,每次假期老师应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作业,提出对孩子活动、交往的要求,并要求家长抓住良机,让孩子多活动多交友,切实保证儿童在校外有足够的活动、交往的时空,家长必须认真填写落实的情况。

2.学校开展一系列其他活动

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可开展如“春季运动会”、“做操比赛”、“感恩教育”等活动,培养儿童的合群心理和伙伴关系。

对于因家庭不和谐的学生要关心、爱护、鼓励、支持他们同伙伴交往;对于因家庭溺爱型的学生,则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并辅之以疏导教育;对心胸狭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与老师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

(四)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快素质教育的形成

要更新教育观念。

片面地看待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把考试当成是教育过程的杠杆,以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尺度。

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主要是端正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认识,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材的教育观,把教育当成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

特别要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总目标。

重视学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