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教参《诗经》两首关雎蒹葭Word格式.docx
《九年级下教参《诗经》两首关雎蒹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教参《诗经》两首关雎蒹葭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
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教学建议
学习《诗经》的主要困难不在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也不在于缺乏背景常识,而在于不习惯《诗经》的表达方式。
例如《诗经》的句子的组织不像绝句那样整齐划一,押韵也不像近体诗那样有规律可循(部分是因为古今音不同)等,读起来难免有佶屈聱牙之感。
要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反复朗读,使学生从“不习惯”变为“习惯”。
反复朗读不等于一味死读。
一味死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朗读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
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但这时的朗读仍属于机械朗读。
二、学生在机械朗读中会发现自己只是模模糊糊地懂得一点,还有一些词句说不出是什么意思,上下句也贯穿不起来。
这时教师便应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
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这就进入理解朗读了。
三、学生在理解朗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已开始活动,但活动得不够充分,头脑中的“视象”还不够鲜明。
为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形象的分析。
由于这两首诗都是抒情诗,所谓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
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练习说明
一、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首诗,并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三、朗诵下面这首诗,并和课文中的两首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
赤色玉;
亦泛指美玉)琚(jū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
美玉;
一说似玉的美石)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黑色玉石)
此题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
有关资料
一、译诗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
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
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译)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
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儿不曾干。
那人正在隔水滩。
越走越高道儿难。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
太阳不出露水新。
隔河对岸看得清。
曲曲弯弯道儿拧。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二、关于《诗经》的名称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
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
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
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三、关于《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年代
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四、关于“诗六义”说
“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先提出来的。
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实际上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合称“六义”呢?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是这样解释的: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此说可供参考。
五、《毛诗序》(节录)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长声)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莫过)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使夫妇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教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谲谏(用委婉的言辞劝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指衰世中的风、雅之作)作矣。
国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注:
“四始”,指风、小雅、大雅和颂。
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
始,王道兴衰之所由。
)
六、《关雎》赏析(褚斌杰)
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
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
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
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
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
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
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
雎鸠,水鸟;
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故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
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正不必如此拘泥。
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
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
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
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
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
“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
“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
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