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作业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0159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作业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作业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作业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作业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作业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作业Word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作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作业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作业Word格式.docx

3.(2017·

河北保定摸底)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

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

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

解析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所以列宁不会使斯大林主义失掉声誉,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不符合题意,故C、D两项错误。

4.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

这一做法旨在(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

C.下放企业管理权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

解析 “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故A项错误;

“撤销管理局的办法”不符合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举措,故B项错误;

“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企业管理权,故C项正确;

题中没有体现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故D项错误。

5.1982年《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

“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解析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

斯大林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

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综合国力,故B项正确;

C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错误;

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故错误。

6.“苏联传统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当政时期,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

”材料中省略的当政者应是(  )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后苏联改革的掌握理解程度,根据“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判断出这位“后来的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从而推断出“在经济战线上”出现“最大失误”的执政者是勃列日涅夫,结合所学,1975年以后——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而其却无所作为,可以确定选C项。

7.(2017·

新疆乌鲁木齐二模)1977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新宪法的决议,随后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勃列日涅夫胜利地宣告:

世界上第一个全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大法通过了,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

“新宪法”的通过表明苏联(  )

A.全面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B.摆脱了思想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C.人民的利益得到全面保障

D.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受到束缚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可知,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存在高估,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这种高估,反映出了苏联依旧深受斯大林模式影响,故B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人民利益的问题,故C项错误;

根据“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表明,苏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由国家根本大法形式固定下来,严重影响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故D项正确。

8.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

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解析 材料中“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的信息,说明这一时期应该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9.下面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成就表:

项目

时间(年)

工业利润总额

(单位:

卢布)

1965

225亿

1970

560亿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61-1965

6.1%

1966-1970

7.7%

上表反映了(  )

A.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

B.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D.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 A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A项正确。

但其改革仍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B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项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时间不符。

10.(2017·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20世纪80年代,苏联民间流行的说法是“《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

这反映了苏联(  )

A.贬低戈尔巴乔夫改革B.民众缺乏坚定的信仰

C.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D.宣传与实际相距甚远

解析 材料没有提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实际与评价之间的差别问题,不能得出“贬低”,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信仰”,更没有体现“缺乏”,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生活水平方面的信息,故C项错误;

“《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反映了民众认为在苏联国内权威的媒体上登出来的内容不能如实反映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

11.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解析 离1990年最近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改革的失败令苏联经济趋于崩溃。

12.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1、图2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2)图3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两人相比,有何不同点?

结果怎样?

(3)通过上述三人的改革,你有何启示?

答案 

(1)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了改革;

都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

结果都失败了。

(2)不同:

既进行经济改革又进行政治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结果:

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

解析 

(1)

(2)问结合三人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3)问通过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

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

户数(单位:

百万户)

0.02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

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

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

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四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案 

(1)特征:

集体农庄发展迅速;

全盘集体化。

主要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