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940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docx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docx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理论与实践 

一、 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 课程概述 

1、 课程含义:

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方案;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历或体验 

2、 课程类型 

1)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容的组织方式〕

① 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 

②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

根据学科知识综合的程度不同,又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联络课程〕、融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

2)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容的固有属性〕 

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方案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4)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 

3、 制约课程开展的因素 1) 社会需求 2) 学科知识水平 3) 学习者身心开展需求 4) 课程理论 

4、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② 根本主:

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课程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③ 评价:

优点:

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局限性:

1〕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3〕编制的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

杜威 

② 根本主:

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开展,主以儿童的直接经历作为教材的容;

3〕表达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强化与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③ 评价:

优点:

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习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历,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

过分夸张儿童的个人经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无视了知识本身的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3)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

康茨、布拉梅尔德 

② 根本主:

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

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③ 评价:

优点:

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效劳;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

1〕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无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2〕无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3〕夸张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二) 课程目标与课程容 

1、 课程目标的含义:

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承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

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教育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到达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2、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① 学习者的需要 

②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③ 学科知识及其开展 3、 课程标准和课程容 

1) 课程标准:

是国家课程的根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根底教育课程的根本规

那和质量要求。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根底。

应表达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根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 课程容:

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法。

对容的解释有以下三种观点:

 

① 课程容即教材 ② 课程容即学习经历 

③ 课程容即学习活动〔融合学科教材与学习经历〕 

(三)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课 

1) 课程资源的涵:

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 课程资源的类型 

①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② 校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③ 政治出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等等〔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 ④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 

⑤ 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 ⑥ 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教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经历、感受〕〔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  

(四) 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涵:

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构造,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构造中产生合力,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包括:

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

 2、 课程容的选择的主要依据:

 

1) 课程目标〔指导作用〕 

2)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开展水平〔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开展〕 3) 社会开展〔“教育要先行〞〕 

4) 科学文化知识〔课程容的根本要素是知识〕 3、 课程组织的原那么和方式 

1) 课程组织的要素 

微观层次:

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宏观层次:

围、连续性、序列和整合 2) 课程组织的原那么 

① 连续性:

指课程的“广度〞围之的水平组织,是指直线式地述主要的课程要素。

 

② 顺序性:

是指课程的“深度〞围之的垂直组织规那么 

③ 整合性:

是指课程经历“横〞的联系,包括认知、技能、更复杂的处理。

 3) 课程容的组织方式 

① 直线式与螺旋式 ②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③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4、 课程设计模式 

1) 目标模式:

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 

泰勒原理:

目标、容、方法、评价 

① 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和专家建议 

② 选择和形成学习经历 ③ 有效地组织学习经历 ④ 课程评价 

2)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模式表达的四个特征:

 ① 人文主义的知识观 ② “研〞“学〞一体的教师观 ③ 合作探究式学习观 ④ 开展性的评价观  

(五) 课程实施 

1、 课程实施的涵:

是指把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到达预期的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 

2、 课程实施根本取向:

忠实取向、互相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3、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富兰的学者〕 1) 改革本身因素 

2) 学校部因素:

校长、教师 

3) 学校外部因素:

社区与家长影响、政府部门影响、社会团体影响 4、 成功的课程实施 

二、 我国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 我国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1、 我国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 知识经济时代提出新挑战 2) 教育改革被赋予全新理念 

① 教育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开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 ② 教育过程在于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

 ③ 教育模式在于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 

④ 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教学工具转变 

3) 国外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许多共同趋势 4) 原有课程难以适应新要求 

2、 我国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 我国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根底 1. 创新教育理论 

1) 创新教育容: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

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2) 创新教育实施原那么:

层次性、根底性、示性、开放性、性、个别性、活

动性、现代性 

3) 创新教育实施途径:

 ②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③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④ 改革课程容 

⑤ 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⑥ 改革考试评价 4) 创新教育教学策略 

① 树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实践的理念 

② 确立主体参与、整体开展、个性、实践探究、鼓励进取等根本原那么 ③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④ 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1. 个性教育理论 

1) 个性教育特点:

主体性、自主性、潜在性、开展性、整体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性 2) 个性教育的实施 

①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性教育的切入点 ② 评价方式的转换是个性教育的关键 ③ 课程改革是个性教育开展的核心工程 2. 主体教育理论 1) 主体教育涵 

① 狭义: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学的活动 ② 广义:

以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

 2) 主体教育的实施 3. 多元智力理论 

1) 容:

传统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智力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

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加德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

并提出自然智力,即区分环境特征并加以分类的能力。

 2) 多元智力的本质:

 

① 智力是分布的、是情境化的 

② 智力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 智力是多维的 ④ 智力是可以开展的 

⑤ 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体的智力个具体特点。

 

4. 现代教育思潮 

1) 教育终身化:

教育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智力体系——学会生存;并

且要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开展要求——学会学习;建立一种可以带来变化、可以创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

 2) 教育化 

3) 教育国际化:

主要特征有交流性、广泛性、一致性和有组织性。

 4) 教育现代化 

(三) 我国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容 

1) 课程构造的变革 

①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②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③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④ 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2) 课程标准变革 3) 教师角色变革 

①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立者和开发者 ④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4) 学习方式变革: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5) 课程评价变革: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

价制度。

 

6) 课程管理变革: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 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 教学概述 

1. 教学的概念:

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展学习的活动 2. 教学的根本任务 

①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根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根底上进展的。

 ② 开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 开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安康水平 ④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⑤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 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

绩的检查与评定 1) 备课:

 

① 备课三项工作: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② 备课三个方案:

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方案、单元〔课题〕教学方案、课时方案〔教案〕 

2)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 目的明确 

② 教学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③ 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 

④ 语言艺术〔普通话、清楚准确、抑扬顿挫〕 ⑤ 教学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