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9066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及答案Word格式.docx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及答案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及答案Word格式.docx

1.背景

(1)春秋时期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

(1)礼:

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

(3)中庸:

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历史认识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中庸思想是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学目的:

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3.教学方法

(1)注重因材施教。

(2)注重言传身教。

4.编修典籍:

编修《诗》《书》《礼》《乐》《易》《春秋》。

弟子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史论要旨

“仁”和“礼”贯穿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是教育思想中仁的体现和度的考量;

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举止合乎礼数,且需将仁礼完美统一;

注重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则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仁)和礼的示范作用。

四、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1)古代政治:

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2)古代文化:

“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2.对世界

(1)亚洲: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2)西方: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易错提醒

各诸侯国未采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是由于春秋时期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当时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

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知识图示

主题一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史料一 子曰: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

“②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史料二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颜渊》

[史料解读]

(1)从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①②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2)史料二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具体要求是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史料二表明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答案 

(1)主张以德治民;

维护周礼。

(2)“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类别

思想主张

评价

政治思想

“克己复礼”

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序,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

“仁者爱人”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中庸思想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有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推广

“成人”、成“君子”

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主题二 孔子的思想地位和影响

史料一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

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

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

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史料二 伏尔泰: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1)史料一反映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其地位不断提高。

(2)史料二中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思想有益于理智,照亮了世界的前进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

(2)伏尔泰所说的“他”是谁?

他的思想对世界有何影响?

答案 

(1)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

(2)孔子。

儒家经典传到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汉文化圈;

并对欧洲启蒙思想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2)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汉代开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损益积淀,已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4)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而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5)孔子的思想对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以后,儒学传到西欧,法、德等国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体系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1.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  )

A.热衷于从事政治

B.专门研读六艺

C.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

D.成为靠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

答案 C

解析 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2.《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孔子多次提到“仁”,如“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那么,“仁”的思想(  )

A.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就是“和而不同”

C.因材施教,言传身教D.认为“过犹不及”

答案 A

解析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答案为A项。

“和而不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排除B项;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C项;

认为“过犹不及”是孔子的中庸思想,排除D项。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

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孔子作为教师形象的代表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

答案 D

解析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广泛,逐渐扩展到全世界。

材料的描述表明孔子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典型的教师形象,被广泛接受。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天子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

材料二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材料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孔子的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答案 

(1)主张:

孔子提出“仁”和“礼”,提倡以德、礼治理社会的思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出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2)地位: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影响:

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及教育方法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

[基础达标]

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主要是由于(  )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

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的需要

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国诸侯无所适从

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答案 B

解析 各诸侯国未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时期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2.钱穆在《孔子传》中说: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 (  )

A.编订“六经”B.创立儒家学说

C.提倡“仁”的思想D.开创私学

解析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不符,故可排除。

3.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这说明他(  )

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 ②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 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直接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选B项。

4.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

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

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

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爱无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