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政治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9052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政治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政治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政治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政治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政治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政治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答案Word格式.docx

《版政治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政治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答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政治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答案Word格式.docx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2017·

全国Ⅰ卷,22②)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015·

江苏卷,24③)

4.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全国Ⅱ卷,22④)

5.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北京卷,24③)

提示 1.×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

2.×

 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利用客观条件,尊重客观规律。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4.×

 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性作用。

5.×

 人们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人的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核心考点一 物质和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考向一 世界是物质的

1.(2014·

全国Ⅱ卷,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

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②错误;

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表现形成具有明显差异性,③错误;

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B

考向二 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

2.(2017·

江苏卷,26)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

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

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③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风筝作为一门艺术体现“普遍性”,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流派体现“特殊性”,故①入选;

风筝从用于军事、娱乐到成为一门艺术并流传至今,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入选;

②的“规律”与③的“发展道路曲折”均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答案为B。

1.理解一个概念:

物质概念

提示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进行一种比较: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醒 全面理解相对静止

①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

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顺利进行;

新事物产生后,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巩固阶段,否则就不能向更高阶段发展。

②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并非绝对不动。

④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⑤相对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1.(科学精神)(2019·

江苏省宿迁中学第一次调研)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 ②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 ③物质是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①④适合题意,②错误;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③错误。

答案 C

2.(科学精神)(2019·

徐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四十年前,冰棍木箱盛,四十年后,冰箱五百升。

”这显示出(  )

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D.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 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冰棍都用箱子盛,体现了事物保持着相对静止,但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盛冰棍的箱子变了,又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故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符合题意;

A、B、C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易错点 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提醒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矫正训练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解析 A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排除;

B正确且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故入选;

C与题意不符,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客观实在性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排除;

D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秩序,故排除。

核心考点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

考向 按客观规律办事

(2014·

江苏卷,28)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

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解析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获得者的发现表明”“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等,体现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正确;

B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C、D观点正确,但与题干主题也不相吻合。

答案 A

核心素养渗透:

一方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提醒 ①规律≠联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②规律≠规则。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

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提醒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4.通过图表法准确把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

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江苏省滨海中学月考)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这是基于(  )

①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 ③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 “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好山好水好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