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题100515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8914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题10051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原复习题10051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原复习题10051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原复习题10051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原复习题10051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复习题100515Word文件下载.docx

《马原复习题100515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题100515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复习题100515Word文件下载.docx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C)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B)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B)

A、存在性B、物质性C、可知性D、矛盾性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意识的本质是(B)

A.主体精神的属性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大脑的分泌物.D.思维的各种现象

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表明(D)

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辨证统一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A、运动变化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联系的客观性D、联系的条件性

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这种观点是(B)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11、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面的关系

﹡12、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A、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B、外力的推动C、矛盾的同一性D、事物的内部矛盾

﹡13、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的不断运动B、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1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的方法B.逻辑推理的方法C.矛盾分析的方法D.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16.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19、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D)

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D、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0、辨证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D)

A、外在的否定B、完全彻底的否定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21.揭示事物发展形式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3.《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B)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25.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C)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趋势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27.“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28.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9.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30.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

A.唯物辩证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一切唯心主义都(ACD)

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质B、是不可知论C、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坚持精神到物质这个认识的基本路线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ABD)。

A.各种物质形态的共性B.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C.是人的感觉的复合D.是人的意识的最终来源

﹡3、从意识的起源看(BCD)

A、意识是从来就有的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下列现象反映意识能动性的有(CD)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C、审时度势D、运筹帷幄

﹡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形式主要是(ABCD)

A、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B、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C、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6、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C)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C、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实的都是要灭亡的D、物质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7、以下说法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的是(ABD)

A、对症下药B、量体裁衣C、纲举目张D、因材施教

﹡8、辨证的否定是(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9.下面说法中包含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的有(ABD)。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拔苗助长D.愚公移山

10.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1.下列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整个世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D.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

﹡12.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正确说法是:

(ABCD)

A.物质都是运动的B.运动都是物质所作的运动C.脱离开物质的纯精神运动和不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3.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B.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14.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ABC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C.防微杜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人的社会实践C、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D、真理是有用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3、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B)

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5.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A)

A.一元论B.多元论C.主观真理论D.实用主义真理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C)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7.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B)。

唯物论B.辩证法C.相对主义D.绝对主义

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 反映论的观点B.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 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 实践的观点

9.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10.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

A. 直接性、形象性B. 逻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