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水厂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新桥水厂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桥水厂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净水厂按2.5万m3/d规模设计,厂区总平面按5万m3/d规模一次性规划布置,并区分一、二期用地。
送水泵房、配电间、加氯加药间等土建工程按总规模一次性设计施工,工艺设备分期配套安装,综合楼、公用配套建筑等一次性设计施工。
**市供水工程办公室是该项目的业主单位。
目前,本工程已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审批和用地选址审批等工作。
1.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机场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项目,对水质、水压及供水安全方面都有严格要求。
对保证**机场的需求和改善该区域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将起积极作用,对**市的总体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随着高刘镇及周边如小庙镇等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需水量不断增大,供求矛盾日显突出,现有高刘水厂水量和水源已无法满足要求。
因此,以新建水厂来解决高刘镇及周边工业园区供水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3)当前,农村人口饮用水还存有安全隐患,由于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有害矿物质超标及部分地区缺水,降低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水厂的建设,可有效解决周边地区新农村饮用水问题。
**市政府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已请有关单位对原水进行了水质监测和水资源论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4月17日已批准立项。
1.1.3主要研究结论
㈠总体设计
1.工程规模
**水厂工程总规模5万m3/d,分期实施,一期:
设计规模2.5万m3/d;
二期扩建2.5万m3/d。
2.水源
**水厂水源取自新民坝枢纽。
其水量能满足一期2.5万m3/d供水工程保证率要求,水质属国家地表水Ⅱ~Ⅲ类,从水质、水量及可靠性方面看,新民坝枢纽作为**水厂水源是适宜的。
3.厂址
净水厂厂址定于合六高速公路与规划机场快速通道交口西南角的杨郢,占地面积约80亩。
4.出厂水水质及水压
**水厂出厂水水质应达到国家2006年12月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供水管网末梢压力不小于0.20MPa;
供水管网服务压力合格率95%,最高日最大时出厂水压为0.40Mpa。
㈡工程方案设计
1.水源工程
经过多方案比较,水源工程推荐方案为:
⑴取水口:
采用箱式钢筋砼矩形头部,伸入库心约50m。
⑵引水管:
采用二根D720×
9钢管。
水库常水位时可自流引水,枯水位时虹吸引水。
⑶取水泵房:
设在水库东北岸新民村,采用矩形泵房,卧式离心泵,一期设3台(2用1备)。
泵站属水库淹没区,泵站高程按新民坝水库设计水位46.00m设计,并按水库1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48.16m校核。
考虑风浪影响,泵站设计地面高程定为50.00m,泵房上层室内地面高程50.30m。
水源土建及引水管按5万m3/d规模一次建成,设备按2.5万m3/d安装。
2.原水输水管道工程
原水输水管道按2.5万m3/d设计,采用一根DN600球管,二期再铺设一根DN600球管,单根长度约4km。
原水管出取水泵站后,沿新民村进村道路和规划机场连接线(方兴大道)西侧敷设,以避开民居,从东侧进入厂区。
3.净水工程
⑴净水工艺流程
一期工程推荐采用平流沉淀池、普通快滤池为主体的常规处理工艺,
工艺流程见下图.
一期净水工艺流程图
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
对沉淀池排泥水和滤池反冲洗废水进行处理,沉淀池排泥水浓度较高,可直接脱水,上清液回收利用,沉淀污泥与排泥水在污泥塘中自然干化。
脱水滤液排入方兴大道市政污水系统,泥饼外运妥善处置。
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
1)反应沉淀池
反应池
最大处理水量:
1125m3/h
混凝时间:
12min
速度梯度:
90-20s-1
平流沉淀池
设计流量:
水平流速:
12mm/s
沉淀时间:
1.5h
2)普通快滤池
设计滤速:
v=8m/h
总过滤面积:
135m2
滤池单元数:
3
单元面积:
每格宽度6m,长度7.5m
水冲洗强度:
14L/s.m2
冲洗时间:
6.0min
3)滤池反冲洗水箱
滤池反冲洗采用冲洗水箱。
水箱底长23.5m,宽5.4m,高3.0m。
4)清水池
一期2.5万m3/d规模时设两座,每座清水池平面尺寸23.40m×
23.40m,有效水深4.00m。
总有效调蓄容积4000m3,调蓄比例16%。
5)送水泵房
土建按5万m3/d规模设一座,设备一期按2.5万m3/d规模设计。
出厂水压为0.40MPa,时变化系数Kh=1.20。
最高日最大时设计流量为1250m3/h。
采用卧式离心泵,一期3台(2用1备)。
6)加药间混凝剂用液体碱式氯化铝(Al2O3含量10%),助凝剂用高分子聚丙烯酰胺(PAM),采用湿式投加,加药间设计参数为:
①混凝剂
平均投加率:
4mg/l
最大投加率:
12mg/l
最佳混凝及投加量的选择根据烧杯测试结果确定,在必要时可进行调整。
②助凝剂
用高分子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
0.2mg/l
0.4mg/l
7)加氯间
用液氯,平均加氯率为1.5mg/l,
最大投加率为2mg/l。
4.设备选型
原则上以国产为主,以节省投资,方便维修和运行管理。
国产设备应选合资或进口技术的优质产品,如水泵、电气设备等。
(三)生产的安全性、可靠性分析
1.变配电系统
厂区供配电系统按照两回路10kV电源供电考虑,保证安全可靠的运行。
2.防雷保护
按照规范,变配电中心、送水泵房及取水泵房按第二类、其它建筑物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考虑防雷设计,在建筑物屋顶设避雷带作防直击雷保护。
计算机自控系统及电气设备也考虑有完整的防雷击措施。
3.计算机自控系统
近期暂不实施计算机自控系统,预留计算机通讯接口;
远期采用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加流行通用的组态软件及可靠的PLC模块。
系统配置和功能设计坚持全自动化原则。
具有高可靠性、先进性、灵活性、实时性和安全性。
(四)工程投资、成本分析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推荐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项目
一期常规处理
1
项目总投资(万元)
4339
2
年总成本(万元)
725.7
3
单位总成本(元/m3)
0.95
4
年经营成本(万元)
518.87
5
单位经营成本(元/m3)
0.68
1.2编制依据
1.2.1设计依据文件
⑴《**市**水厂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2006年11月
⑵《关于****水厂工程项目立项的函》计投[2007]148号
⑶《****机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⑷《肥西县高刘镇总体规划》
⑸《肥西县高刘镇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2003年8月15日**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3年10月24日安徽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1.2.2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与标准
·
给排水及暖通主要规范和标准
⑴《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建设部2005年(CJ/T206-2005)
⑵《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卫生部2001年
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⑷《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
⑸《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⑹《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⑺《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⑻《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⑼《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⑽《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⑾《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GBJ16-87)
⑿《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⒀《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⒁《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⒂《农村给水设计规范》(CECS82:
96)
⒃《农村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
建筑结构主要规范和标准
⑴《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8-87)
⑵《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⑶《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
⑷《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⑸《给水排水工程钢筋砼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138:
2002)
⑹《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⑻《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⑼《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⑽《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⑾《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⑿《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设计规范》(CECS86:
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电气、仪表主要规范和标准
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⑵《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⑶《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⑷《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92
⑸《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⑹《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92
⑺《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J63-90
⑻《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
⑼《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版)GB50057-94
⑽《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
⑾《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GBJ64-83
⑿《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⒀《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1.3设计范围及内容
1.3.1设计范围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