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12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6906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愤》教案12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书愤》教案12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书愤》教案12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书愤》教案12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书愤》教案12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愤》教案12篇文档格式.docx

《《书愤》教案12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愤》教案12篇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愤》教案12篇文档格式.docx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

书写;

愤:

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

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

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

如何理解“书愤”之“愤”?

它包含哪些感情?

义愤。

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

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

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悲怆中抱有期待。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

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

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

清末梁启超说: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__。

《书愤》教案2

  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

  陆游(放翁):

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字务观,号放翁。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

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

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

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诗作背景】

《书愤》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时南宋政权建立已有60年的历史。

  宋高宗:

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

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

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来,在与金的对抗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胜利,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年)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

宋高宗、秦桧一心只想和议,像岳飞这样的抗金良将有碍于投降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

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

  南宋文臣武将中的主战派们仍然怀有收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

然而南宋天子主张妥协退让,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风,从国势和兵力看,南宋没有收复中原的绝对优势。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们的内心世界都相当压抑和激愤。

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这时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他的内心自然是十分压抑和激愤的,《书愤》一诗便是这种压抑和激愤的必然产物了。

  三、朗读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

诗人为何而愤?

诗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

  2、“世事艰”如何理解?

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

  问:

诗人遥想当年,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中,如何具体展现“气如山”?

  3、“空自许”如何理解?

(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

  4、对于悲怆的个人境遇,诗人抱着怎样的心态?

  5、总结:

  6、对比赏析

  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中,都写了诸葛亮,两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结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加以赏析。

《书愤》教案3

  一、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

  二、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讲析:

总说: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

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胜利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

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教案《《书愤》教案》。

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

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

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

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颈联:

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

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

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两个典故:

长城自诩鬓发已白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

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

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

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板书设计:

颈联:

尾联:

颈联、尾联:

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

  四、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

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