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指导之二Word下载.docx
《心理问题指导之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问题指导之二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天,一位谦逊的普通男人说,他的猫可以解决问题。
当它们的英雄走进屋子的时候,在场的猫儿都惊呆了:
是一位年老、矮小、体弱、异常丑陋的母猫。
她的皮毛没有光泽,上面还有几处伤疤。
这样的猫能行?
怀疑的潮水开始涌动!
那老猫慢慢地向前挪步,不慌不忙,不费一丝力气。
那只老鼠,尽管还在继续着他那古怪的动作,却越来越惊恐地观察到,这只猫正向自己逼近。
猫睁着双眼,直视老鼠,却对老鼠带有侮辱性的举动视而不见。
当老鼠意识到他的对手根本不理睬他的把戏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猫几乎是漫不经心地就把老鼠咬死了。
多么漂亮的技术!
猫们异口同声“喵喵”地叫着,“请把您的秘诀传授给我们吧!
”
经不住众猫的再三请求,老猫慢悠悠地说道:
“什么秘诀?
我的技能不就是捉老鼠吗?
”猫们都愣了!
故事讲完了,能不能引起同学们的联想与思考?
我很欣赏邓小平同志的那句名言: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猫就是要吃老鼠,否则要猫干嘛。
为什么一些漂亮、威武的猫反而不敢吃老鼠,一只矮小体弱的猫却可以漫不经心地就能把老鼠咬死?
关键是心态问题和自信心问题。
不少同学在复习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影响了正常成绩的发挥,在一些表面复杂实则比较简单的中等难度的习题面前败下阵来,造成不当失分,这是不是有点像上述故事中的那些失败的猫?
3月统考到四月统考只隔一个多月,但成绩变化很大,有一些同学下降近几十分甚至100分左右,但也有不少部分同学成绩进步达几十分甚至近100分,上学年学校就出现过几十名四月统考成绩一般,经过一个月的最后冲刺,本来只以为上三本的却上了二本甚至一本,那么,同学们应如何克服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跨越成功的横栏,奔向胜利的彼岸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一、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高原心理现象”的化解
许多参加过高考的过来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复习和专题训练,进入模拟考试阶段后,往往会突然感到很吃力,考试成绩下降或忽高忽低,难以找到解题感觉,一些考生因此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殊不知这是复习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高原现象”。
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复习后,原在的知识正在重新排列组合,同时被掺入一些新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把知识重新构成一个多层次、清晰的体系,这需要一定时间的理解与融合。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爬一座高原(或参加长跑),有一段时间会感到非常艰难,连呼吸都困难,但爬上山顶,将是一马平川,柳暗花明。
遇到这种情况,考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坚持下去,定会度过难关,成功跨越黎明前的黑暗。
1、注意基础,避免“眼高手低”。
陈凯南,2004年湖北高考理科状元,以705分考入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班。
前几天当他的校友问他:
通过两轮的复习,自己看了不少的书,许多知识点复习了若干遍,但做题时,有些问题仍是似懂非懂,做题效果不佳。
这不仅让人感到身心疲惫,该怎么办?
他的答复是:
“这种情况我也碰到过,解决的办法是要坚持不能放弃,可以找一些经典又精练的试题来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多数都是以前接触过的内容,但是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很多东西,当我们再次学习时,就会有许多不同的体会和心得。
复习中能感悟到不同的心得,也是一种成就,会让你重新激发复习的热情。
如果不想做题,可以采用“看题”的方法。
以数学为例,“看题”就是迅速扫描题干,如果能想出解题方法就直接跳到下一题;
如果不会就要仔细思考,不要一想不出来就翻答案,那样的话效果很差。
后段要特别注重基础知识,书本上的题目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比较简单,但是它们具有典型性,如果我们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题型结构和解题方法,不仅能巩固基础,还能从中发现做题的规律和技巧。
我的英语成绩不是最棒的,在高考冲刺阶段时,我按老师要求扎实训练,不懂就缠着老师不放,除了听说能力外,应以巩固过去学过的知识为主,尽量不要找过于生僻的题目做,由于学得扎实,我的英语成绩考了高分。
”
所以,同学们要正确认识“高原现象”产生原因,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所击败,对存在的问题先从简单和基础入手,有计划地逐步加以解决,对特别困难的问题,要学会放弃。
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中知识形成过程和例题的典型作用,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适当变形,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顺利度过复习阶段的极限期。
2、改进复习方法。
在后阶段要把重点放在总结反思,举一反三上,不可追求解题的数量和难度。
涂浩,安徽省2004年高考理科第一名,高考697分,现在清华大学学习,他说:
“高考最后的复习如果还只是停留在无限制地做题的话,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现在应该进入在做题中总结、提炼的阶段。
比方说数学、物理这样的理科,在做完一道题以后应该想一想出题者在哪些地方给你设置了陷阱,要考察你对哪些知识点的掌握,希望你用什么方法做。
进而再去比照它考察的基础知识自己到底有没有掌握熟练,是否有概念不清楚的地方等等。
很多含有计算部分的选择题就是练习这个能力的好题,可能很多同学做这些题时只是简单地算出答案就完了,这样不行,要去观察别的选择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这个选择题,就是要揣测出题者的用意。
如果经常这样练习的话,在遇到一些不是太麻烦的题时,可以一眼看出下手的角度及易错的地方,从而大大提高速度和正确率。
对于英语,还是应该多培养语感,可以多说、多读,培养自己说话、阅读的能力,扩大词汇量,而不是培养自己钻研语法的能力,当然语法也很重要。
3、针对“弱点”进行专门训练。
如针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计划地把历次考试和作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分类集中起来进行分析,逐个加以解决,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门训练,找类似的题来练习。
注意不要做难题。
高考主要是选拔性的考试,真正起作用的主要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极少量的高难题是为选拔高分段考生用的,每年的得分率极低,实质上形同虚设。
所以对多数同学而言,现在不应该也没必要再研究难题,只需反复研究做过的题,尤其是那些多次做错的题,分清错误原因,以免重蹈覆辙。
二、注意远离“克拉克”——考试怯场心理的预防
“克拉克”现象是一种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
一位名叫克拉克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他在其运动巅峰期曾经历过两届奥运会,然而却都因发挥失常与金牌失之交臂。
后来,人们便以他的名字来形容在重大比赛和考试中的失常现象。
“克拉克”现象也叫“怯场”,这是很多同学在考场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复习备考的最后一段时间,同学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应试心理素质,克服各种怯场症状,避免前功尽弃。
大概16年前,中国上海出生了一位天才的跳高运动员叫朱建华,平时训练,国内小型比赛和世界一般性比赛,屡破世界纪录,把第二名甩很远,但一到正规的综合性国际比赛他“怯场”,特别是在举寄予厚望的1984洛杉矶奥运会只得了第3名,成了扶不起的啊斗!
其实挡住他的,并不只是横在他面的有形的横竿,而是他心中无形的障碍。
1、树立恰当的学习期望。
高考习题如烟海,不可能做完,每一个同学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要想彻底解决不太现实,再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考上名牌学校,这就需要同学们学会分解目标。
上一次讲过的那个法国版本的真实故事还有印象吗?
现在再讲一个日本版本的真实故事:
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他在自传中谈到他成功的秘诀时写到:
“每一次比赛之前,他都要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
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奋力冲向第一个目标,当达到第一个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于是,这40公里多一点的赛程被分解成了几个小目标后,顺利地跑完了。
”可见,山田本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目标分解法”。
同学们要客观分析各方面情况,学会接纳自己,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保持良好的健康情绪。
一个考生若总想着考上较好的大学,过分关注于理想的成功,沉醉于对未来的向往,往往会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要注意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到以“我”为主,紧而不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该放弃的要放弃。
2、淡对竞争,突出自我诊断。
有一些同学过分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考试名次,一心只想着如何超越竞争对手,一旦看到某道题做不出,便想到会影响名次,便可能考不上理想大学,心里的焦虑由此而生事与愿违。
一个正确的方法是:
每次模拟考试或训练后不要关注名次,应突出自我诊断,把精力放在解决所暴露出的问题上,多看自己有多少不当失分,想法补救,往前迈出扎实的一步。
事实上,每年高考总有一些平时成绩并不太突出的同学在高考中取得超常成绩,这些同学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在最紧张的冲刺阶段,他关心的不是名次,而是自我诊断与训练,这样在高考中往往能发挥出色。
3、注意考前的放松与休息。
高考前90%的心理问题,都是情绪焦虑不安造成的,因此,同学们在适当时候要听听音乐、唱唱歌、做做操、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让心情舒展起来,因为越是焦虑,学习效果越差。
这时到户外开怀大笑,听一盘歌碟、打一场羽毛球都是不错的宣泄方法。
同学们要学会科学用脑,保持心理健康,各门功课穿插复习,这些方法有利于大脑健康,提高复习效果。
越是临近高考,考生越要注意身心健康,而保持足够的睡眠与适当的运动量,确保以旺盛的精力和较高的效率来进行复习应考。
4、及时清理,查缺补漏。
同学们在考前一段时间,注意不要一味钻研难题,穷于应付,这不仅易产生疲劳和厌倦,而且容易陷入考试上的“高原现象”,使自己丧失学习信心。
这一段时间的重点是认真做好清理工作。
重点清理考点、“错题”,有计划地查漏补缺,清理的关键是体会知识的发生的过程,领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切忌“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关于“查缺补漏”,不少高考状元都有深刻体会。
陈杭霞,女,2004浙江省文科状元,651分,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就读,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最富贵的经验之一是非常注重教学内容和试卷的自我整理,对做错的题目,不要放过,一定要认认真真分析原因,把它纠正过来,决不允许自己在同一个问题上犯第二次错误。
在最后一段时间,把以前作错的题一道一道重新做一遍,凡是做对了的,一笔勾销;
做不出的,先看答案,记住解题思路,隔一段时间再做,如果对了,再一笔勾销。
如此这般重重筛选,到最后只剩下最难的题目,集中精力把它“攻克”,对自己难以一下子理解的,就一定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费凡,男,2004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高考635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习,她说:
“高考冲刺阶段,对每一份试卷,一定要找到那种实际、具体的盲点、弱点与谬误、偏差,再一点点地修补加固完善;
对于文综,是在储备了许多知识以后,学会系统化独立运用的时候,不要单纯死记硬背,要多体会命题人的思路,多思考,多联想,学会变通;
对于数学,是扎实概念和分解性训练后,能够驾驭综合题,体会知识的各种呈现方式的时候。
三、避免心理超限效应——学会轻松面对高强度训练
据说,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几分钟他很感动,打算捐出身上的所有钱;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重复地讲,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用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的演讲还在继续,他心里十分烦恼,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到牧师结束了长篇大论的演讲时,马克·
吐温已感气愤,不仅没有捐一分钱,反而还从募捐的盘子里偷了几分钱。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心理超限效应对人的心理所起的反作用。
高考复习中,由于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不少考生心生厌倦:
“一想到那些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