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6386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

阶段特征

1840—1860年,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但由于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主义势力仍然强大,广大的中国人的思想仍然僵化,加上外国势力的阻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仅仅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近代化历程的并没有真正开始。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鸦片战争

184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产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

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革命纲领,后期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方案《资政新篇》

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近代工业出现(外商企业)

2、社会生活:

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二、文化

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开始了开眼看世界的历程。

2、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知识拓展

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从革命史范式角度: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从现代化范式角度: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从整体史范式角度: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被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明史范式角度: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从社会史范式角度: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

阶段特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走向深入,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走了了“器物变革”的重要一步,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

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5、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6、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势力发展迅速,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并加速他的灭亡。

7、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二、经济:

1、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2、民族资本主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一批近代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诞生。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社会生活

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幕;

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

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三、文化

1、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出现。

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

在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了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知识链接——戊戌变法:

1、背景

(1)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理论准备。

(4)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5)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内容

(1)政治:

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举荐新政人才;

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取消旗人特权等。

(2)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创办国家银行;

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兴办邮政等。

(3)文教:

废除八股;

创办各种学堂;

派遣留学生;

准许民间办报;

设译书局等。

(4)军事:

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3、评价

(1)爱国性:

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进步性: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性:

它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第三节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

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国跨越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统治)两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一战期间有了长足的进点。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下层代表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知识整合: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901——1912年)

1、政治: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1912年春,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经济与社会生活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文化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1905年,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理论。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1912年——1919年)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2)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

(3)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1)经济:

1912—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轻工业发展较快,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出现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2)社会生活:

改阳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后来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年)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