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613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

《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

应用心理人格心理学重点总结

人格心理学

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在个体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模式的总和。

人格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人格的形成及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个体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1遗传因素的影响

2环境的影响

人格六大流派:

一、精神分析流派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几个重要概念:

1.意识:

指的是人们可以觉察带的想法。

2.前意识:

大量可再现的信息构成了前意识。

3.无意识:

无意识的内容无法被提取进入意识,除非是在某种极端情况下。

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中。

4.本我(出生时)

人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结构,本我。

本我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个人需求,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

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本我冲动永远存在,他们必须受控于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

弗洛伊德假设本我还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其需要。

即,当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本我会想象它的存在。

他同时还认为,梦也是愿望实现的一种类型。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在无意识中,本我冲动处于意识之外。

5.自我(出生后到两岁之间习得)

自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

自我的功能是限制本我的冲动。

由于本我冲动往往不被社会接受,因而它们会对人们构成威胁。

自我要做的事,就是把这些冲动控制在无意识中。

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各个部分之间自由移动。

弗洛伊德认为,行为的目的是缓解紧张。

自我尝试着满足本我的愿望,让紧张得到缓解,但是必须考虑行为的后果。

6.超我(大约5岁时开始形成)

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

超我能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

超我不仅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为自我提供各种典范,用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值得赞美。

7.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8.集体潜意识:

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淀物,是对外在世界作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

9.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三种焦虑

1.现实焦虑:

现实中的威胁或危险,处理方式有调整、躲避或逃避产生焦虑的情境。

这类焦虑的原因是生活中的客观事件,例如考试、求职或摆在眼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事件或问题解决以后,焦虑自然也就消失了。

2.神经质焦虑:

潜意识的害怕,本我冲动将失去控制,并且促使你做一些会让你遭受惩罚的事情。

神经性焦虑正是由于这些不受欢迎的、被压抑的本我冲动快要侵入意识引起的。

冲动行为常受惩罚,特别是社会不赞成的行为,因此这种焦虑有一种现实基础,但是威胁源于本我的内驱力。

3.道德型焦虑:

当本我冲动违背超我严格的道德标准时,就会引发道德焦虑。

超我正是借助它完成对本我的控制。

当人们违背了道德准则时产生的害怕,如果你的道德理智禁止撒谎、偷窃等,但你做了,就会产生内疚感或羞耻感。

良心—超我越强烈,越可能拥有道德型焦虑。

应对策略

1.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危险情境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些自认为有用的应对策略。

及其他人格变量一样,人们应对焦虑的方式相对稳定的。

一个人处理压力的一般方法就是他或她的应对风格。

2.压抑的人:

努力不去想这个情境,尽可能多或尽可能长时间地回避焦虑。

比如有人劝我们说“担心也没有用”、“别想它了,想点别的吧”。

如果你曾经推迟去看医生或推迟约见导师,因为你预料这种场面对你有压力,你用的就是压抑策略。

3.敏感的人:

应对压力情境时典型的反应是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去寻找解决办法。

总是在采取最有效的行动。

如,就一个安排好的治疗程序去努力收集信息,花大量时间来考虑一个即将到来的工作面试等。

4.积极策略分类:

积极处理问题时所用的策略;试图回避问题时所用的策略。

直接关注压力源,关注体验到焦虑时的情感反应。

积极应对策略:

个体采取行动来改善情境;积极思考并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回避应对策略:

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斥在意识之外来处理焦虑。

5.问题中心策略:

直接关注问题,由此克服焦虑。

有了问题时,哪怕想出的只是很简单的方法比什么都不干好。

如:

制定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去实施

情绪中心策略:

减轻伴随问题产生的情绪压力。

如尽力看事物好的一面。

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用情绪中心策略,而男性更倾向于用问题中心策略。

6.应对策略的效果:

使用应对策略比不用策略好:

在婚姻中体验到压力的夫妇,用了应对策略的比没用应对策略的能更有效地缓解情绪的消沉。

成人调查中,越是凭借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快乐和生活满意度越高。

积极策略比回避策略更能有效地应对压力:

如依赖回避策略的人在处理爱人的疾病、身体攻击、被诊断为乳腺癌上有较多的困难。

一些想努力通过试管受精怀孕但失败的妇女,对不能怀孕感到很苦恼,用回避策略(如梦想处在一个更好的时间和地方或期望一个奇迹)来应对这个消息者比积极应对策略者表现出更多的痛苦。

7.问题-情绪关注应对策略的选择:

如果确实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最明智的做法是迅速采取行动消除问题。

如上数学课听不懂,感到苦恼,那么对他有利的做法是立即请教,而不是坐等着以后突然开窍。

经受战争压力的士兵,如何应对战争引起的长期情绪反应?

结果发现采用问题中心策略的士兵比采用情绪中心策略的士兵,社会活动要成功一些,而战后多年仍然继续用情绪中心策略的士兵,其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最差的。

当一个情境不能被改变时,继续关注内心的情绪反应可能是比较有效的。

防御机制:

本我代表了本能的愿望及冲动,这些欲望或冲动往往是罪恶的,自我用于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方法。

(1)压抑:

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

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

它看似有效,但是需要付出代价。

因为压抑是一个稳定、主动的过程,它需要持续地消耗能量。

压抑大量强烈的想法和冲动使自我没有剩余能量可以运作。

(2)升华:

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

升华是将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渠道。

比如,攻击性的本我冲动可以被升华为打冰球、橄榄球之类的运动。

(3)替代:

替代是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

及升华不同的是,替代性冲动不会带来社会奖赏。

(4)否认:

和压抑不同,否认不是忘记,而是坚持某些事实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表明是真实的。

否认是防御的一种极端形式。

否认的越多,及现实的接触越少,心理机能的运作就越困难。

(5)反向作用:

有时候会按照无意识的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和欲望。

比如反同多深柜。

(6)理智化:

在一些情感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就把它抹去。

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绪的方式检查我们的意念,可以把原来困难的想法带入意识,而不感到焦虑。

比如某人考虑系安全带的重要性,也许是在想象他的配偶遭遇可怕的车祸,他对他的配偶怀有无意识的敌意。

(7)投射:

有时我们把一种(罪恶的)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

通过把冲动投射在另一个人身上,可以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即我们自己持有这种想法。

(8)固着:

固着是心理能量仍驻留在那个阶段的原欲贯注上。

压力常常致使人们放弃成熟的应对策略,而用他们所固着的阶段样式替代,这意味着放弃一种更高级的应对方式,而偏爱一种简单又幼稚的方式。

固着之所以形成,是因为需要在发展的早期阶段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了解无意识的途径:

1.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最大、最主要的部分。

强烈的本我冲动即使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也并未消失。

虽然这些冲动的真实本质被一个强烈的自我压抑了,但它们通常以一种伪装或改变了的方式发泄出来。

从许多看似天真的行为中看到无意识的想法。

2.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

梦为本我冲动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梦是一种愿望的实现。

梦的内容常常受到我们睡前思虑到的恐惧、烦恼和稳定的影响。

如一些对照料他人有较高需求的人。

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

显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指梦的真正含意,我们的许多无意识想法和欲望都是以象征的方式进行表现的,即梦象征性表现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

梦的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从而揭示出梦境中所表达的潜意识的本能欲望,揭示出梦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会一连几个晚上做同样的梦?

一个梦,一夜一夜地重复出现,是因为这个梦所反映的冲突非常重要而且悬而未决。

重复做同一个梦的人多半正处于焦虑体验中,他们清醒时的适应能力比不做重复梦的人要差。

无意识冲突在晚上通过梦浮现出来,在白天表现为焦虑。

3.投射测验:

向受测者呈现模糊刺激,要求受测者根据呈现的刺激编故事,辨认物体,或画一幅画,这些答案表明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描述模糊的物体,可以反映出看到的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说出的东西,是获得无意识内容的另一种方法。

(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画人测验)

4.自由联想:

用几分钟清理内心的想法,让所有的想法都进入意识,说出你想说的。

我们经常清理掉一些想法,以避免其侵扰,但弗洛伊德认为这些侵扰包含有价值的心理内容,因为这些想法通常被排除在意识之外,能帮助我们了解爱被监督的日常谈话中看不到的那部分心理。

精神分析师鼓励病人用自由联想的方法暂时逃避自我所执行的监督机制。

5.口误:

也许藏有潜意识的情感。

6.催眠:

在深度催眠的过程中,自我进入一种暂停状态,成功的催眠师能避开自我的监督,直达无意识。

催眠被看做通往无意识的渠道,但是并非所有病人都对催眠暗示反应敏感。

7.意外: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看似意外发生的行为其实是受无意识冲动驱使的。

8.象征行为:

许多日常行为可以看做是无意识想法的象征性表达。

以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对自我不会造成威胁,因为它们不能被察觉到。

但无意识欲望在这些行为中得以发泄。

荣格的原始意象:

(1)人格面具:

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于得到社会的认可。

(面具膨胀)

(2)阴影:

又称阴暗自我,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最深层的邪恶倾向。

它就是人格的原始的动物部分,包括一切动情的、不道德的、令人厌恶的欲望和行为。

(3)阿尼玛:

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

如多情善感,软弱,美丽,感性

(4)阿尼姆斯:

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如:

勇敢聪明体魄强壮

(5)自性:

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

荣格认为这是人性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二、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等

1.行为主义又称学习理论

2.通过条件反射研究行为习得的规律

3.从行为层面揭示了人格的动态组织形成规律

一、两类基本的条件反射(行为矫治法的基础)

1.经典条件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

二、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

学会对刺激反应,条件刺激成为引发反应的信号

刺激-反应联结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三、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

●始于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学会操作

●斯金纳设计了定(变)时距、定(变)比率强化程序进行系统实验。

(代币、脱敏、厌恶等行为疗法的机理)

四、行为学习重要因素之丰富内涵

行为主义公式:

S—R

刺激和反应,强化联结

◆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线索(决定何时何地做出何种反应)

●会泛化

●情境中多重线索联合作用

●机体内部线索引起连锁反应如:

神经质反应和习惯迁移

◆强化

●满足需要形成强化

特殊情形下的微妙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