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0000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然辩证法0000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0000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所以它的真理性不是绝对的,不可证伪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5、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属于直接生产力
对。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的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6、科学的发展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不停地革命而飞跃地发展的。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
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7、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因此演绎所据的一般性前提的真理性会因为“归纳问题”而得不到保证。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
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归纳问题只有单纯运用归纳时才会出现,只要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就不会使演绎所据的一般性前提的真理性会因为“归纳问题”而得不到保证。
10、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
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新近发展起来的科学实验哲学提出,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以反对实验完全负载理论的极端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提出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
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
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
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12、科学与技术的伦理规范是一样的。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科学技术的主要伦理规范有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科学精神气质有四原则: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科学的伦理规范是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
科学促和平;
科学促发展;
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
技术的伦理规范是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
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
诚实公平;
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
13、科学活动不能算作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
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
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
14、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
15、国家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一、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根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主要观点: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光景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2、主要特征: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关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
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
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
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
2、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2、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起源于人类的需要。
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指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经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3、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实施的基本方法。
科学实验中既有观察的内容与任务,也有介入自然对象的可控实践任务。
它不仅提供观察资料,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导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试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
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为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
4、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
推动力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增、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
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