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新版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案1Word格式.docx
《苏教版新版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案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新版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案1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结:
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
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
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
“霜叶红于二月花。
”)[~#*&
%]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
(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
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
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映在脑子里。
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
“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
“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1让我们荡起双桨
1、教学要求:
2、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理解"
环绕"
"
飘荡"
凉爽"
尽情"
等词义,并区别运用"
映"
与"
应"
,"
漂"
飘"
等字的形义。
[#%~&
*]
3、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
红领巾"
谁"
指什么。
4、二、教学重难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
*@^#]
5、三、教学课时:
3课时
6、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
7、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
[*~%&
#]
8、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0、 指导看图。
11、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
哪些景物?
他们在干什么?
四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12、 ②范读课文。
13、 ③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4、 ④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15、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6、 1.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
等词义。
17、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
18、 "
海面……"
"
小船儿……"
19、 "
四周……"
我们……"
20、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
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21、 从课文中找出来。
22、 四、作业:
23、 1.描红:
24、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25、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26、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27、 第二课时
一、复习:
[^~&
*@]
1.指名背诵第一段:
[#~@&
^]
28、 2.默写生字:
29、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
30、 ①提问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
(阳光、小鱼)
31、 ②课文中"
红领巾迎着太阳"
一句中的"
指的是什么?
(少年儿童,少先队员)
32、 ③比较"
字的音、行、义。
讲课文中"
洒"
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33、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34、 ⑤比较"
迎面"
迎着"
的词义。
35、 2.小结。
(让学生自己讲)
36、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37、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
38、 2.理解词义"
3.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
(3)“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
(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
为什么?
(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这里的“谁”指什么?
(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4)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
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
“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
4.思考:
①课文中"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中"
指什么?
(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
5.小结这一段。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
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
相机板书[^@&
~#]
第一小节:
倒映"
、"
(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
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
问、谁安排"
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
*#]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 环绕 (欣赏) 自然
迎、洒、望、听 (歌唱) 热爱党
问谁安排 (感情) 祖国[~%*&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
会写“铺、泥”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并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
3.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
1.出示课题: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学生齐读。
2.思考: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
3.师总结:
“水泥道”我们经常看见,但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
1.初读课文,遇到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2.学生试读,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可以试着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
4.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泥道”?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学生自由谈,教师指导。
[^~@*&
提示:
这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
我从课文中“……”这几句话可以看出。
三、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泥、印、迟”,并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学生写字。
3.抄写本课中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上学路上的这条水泥道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那么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丽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
@*]
1.请各自轻声读第1—4自然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
^@]
2.学生读后交流。
[*%^@&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
4.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二)学习5—1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一部分。
2.说一说,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