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训》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5673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训》Word文档格式.docx

《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训》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训》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命自我立 原名《了凡四训》Word文档格式.docx

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

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适足自害。

虽然一个"

种了下去,到"

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样,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而且要有适当的"

缘"

去完成,但却是"

不虚弃,"

无浪得,"

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这样才有益于实际啊!

这样做,不仅是自利,而同时也是利人利国,共利群益之道啊!

可是以上还只是佛教的世间法,佛法还有更究竟彻底的出世间法(超出而不是厌离)。

它启示人们澄清妄念,明心见性,化除惑业,了脱生死,永绝虚妄流转,证得不生不灭,涅磐寂静的究竟解脱,而圆成佛道。

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目的和最终目的。

诸位如愿探求修证这一博大精深的佛法,就请您进研三乘圣教和实践戒定慧"

三学"

和"

四摄"

、"

六度"

的广大微妙法门吧。

前言

净意室主

《命自我立》,原名《了凡四训》,是明朝了凡先生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

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

立命"

,自求多福的准确性。

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

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

立命之学"

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

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

这确是一本有益的读物。

了凡先生又是一位文学家。

《了凡四训》是很好的古文学作品。

因为现在一般人看惯了语体文,对阅读古文感到困难,所以把原文译成白话,是一本比较完善的有益身心的读物,值得大家阅读。

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对于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决生命的问题--亦即生死的问题,在那错综复杂、万有不齐的社会中要求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得到幸福与安乐,这一强烈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

佛法--这一搏大精深的宝藏可以提供和满足这方面的探求,而《命自我立》(《了凡四训》)阐明了佛法的"

世间法"

中的许多根本道理,所以也就是佛法的基础和修行学佛的基础。

佛法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出世间法为究竟。

在世间法中阐明了十方无量世界成、住、坏、空,不停演化着的世界观,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无始无终生命之流的人生观。

在那千差万别、逆顺苦乐的境缘之中,贯穿着一条因果的规律,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

由此形成了"

三世因果"

六道轮回"

"

因果"

因缘"

这四个字可以包括全部的世间法。

据此而得出止恶行善的实践(从正见起正行)--自利、利人、利国,能自然招致幸福和安乐。

可是世间法毕竟是迁流无常的,因此,也是虚幻不实的。

因为宇宙总是成、住、坏、空不停的演化着,事物总是生、住、异、灭不停地变化着,人类也莫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

因此,有大智慧的人们还必须探求究竟解脱的出世间法。

在佛教浩瀚的大藏经典中,为我们指明了"

戒、定、慧"

三学,一门深入地修行证果的方法和事实,因为证得佛果,解脱生死,才是佛法的真实目的。

了生脱死,证道成佛,这一出世法的目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因为,一切众生原皆具足清净佛性。

佛的福德智理,神通自在。

在我们的本性中也不缺少一丝一毫,只因被无量劫带来无明妄念所蒙蔽而成为众生。

只要能依照佛的教导去修行,厉行众善,息灭妄想,消除无明,人人都能够圆成佛道了。

可是,发心立地要广大,实践却要踏踏实实地去做。

《命自我立》就是很好的"

明镜"

,可以备置案头,对照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做超凡入圣的功夫。

知过必改,行善必勇,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修行的起点。

最后;

要提请佛教师友们注意的:

我们信佛学佛者的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乃至全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为目标的。

所以我们佛门弟子要将世尊的教导,化为实践行动,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优良的家庭教育,响应良好的社会新风尚。

在工作中做到尽职负责,作出贡献。

总之,在各个领域中,在一言一行上,都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为国争光、振兴中华,这是佛教徒报上师恩,报国土恩和报众生恩的大善行,大功德啊!

一、命运的创立

我在童年时代就死了父亲,因此,我的母亲叫我放弃求取功名的学业,去学习医学,学成后可以维持生活,还可以济世利人。

母亲还说:

能学成一种技术,就能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的地位。

这是你父亲生前很久就有的心愿啊!

后来有一天,我在慈云寺遇着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着长须,潇洒出尘。

我恭敬地向他作礼。

他对我说:

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为什么不读书呢?

我把我的情况告诉了他,并问他姓什么,是哪里人。

他回答我说:

我姓孔,云南人,得到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

这数应该传授给你。

于是我引他回家,把这详情告诉了母亲。

母亲说:

你要好好招待他。

这位老人用《皇极数》为我推算,对我过去的遭遇,就是连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来了。

这就激发了我读书的志愿。

于是就和表兄沈称商量。

他说:

有位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办私垫,我送你去寄学是很方便的。

这样,我就去私垫读书,拜郁为师。

孔先生给我推算:

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等到第二年去考试,三处的名次完全相符。

孔先生再给我卜终身吉凶,说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的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可惜没有儿子。

我把他的话,详细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凡遇着考试,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所算定的。

最奇怪的是算我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可是食米到了七十余石的时候,屠宗师就批准我补贡。

补了贡生,是廪生已经出了缺,把米折为现金发了,所以廪米就停了。

我有些怀疑,认为这数不准了。

后来不久,就被代行职权的杨公所驳斥,不准我补贡生,于是又食廪米了。

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场里的备卷,叹息着说:

这五篇论文就是五奏议啊!

怎么可使学识渊博的读书人终老在寒窗之下呢?

他就吩咐县官写申请的公文,批准补贡。

这时廪米又停发了。

我把所有领到的廪米加起来,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啊!

我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由命注定的。

而思想也就很安定,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

出贡以后,到了北京,留京一年,一天到晚总是静坐,并不看书,己巳年南归,进南京国子监(大学)。

在进校以前,我先去访问在栖霞山的云谷弹师,和他对坐三昼夜。

禅师问我:

凡夫所以不得成为圣人,只因为妄想缠绕,你坐了三天,不见你起了一个妄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答道:

我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是没有用处的。

禅师笑着说:

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是个凡夫哩。

我问他:

这是什么意思?

人们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数所束缚。

那里会没有数呢?

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数的。

大善的人,数就拘不了他;

大恶的人,数也是拘他不定的。

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凡夫吗?

我就问他:

那么,这个数能逃得了吗?

诗书里所说的,这命是我们自己所造作的,福报也是我们自己求取得来的,确是很明显的教训。

我们佛教的经典里说:

求功名的就得功名,求富贵的就是富贵,求男女就得男女。

求长寿的就得长寿。

要知道,妄语乃是释迦佛的大戒,诸佛和菩萨是不会拿虚妄的假话来欺骗人的。

我再问他:

孟子说过:

求则得之。

这是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的。

但我以为道德和仁义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贵,怎么能够求得来呢?

禅师说:

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自己错解了。

你不知道,六祖说过:

'

一切的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

要知道,求不求在于自己,如果专诚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贵呢。

内外双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倘使不得认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说,不从心地上去求,不从积善去恶上去求,而徒然费尽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虽求之有道,不违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还是你业命中本来有的。

若是由于不顾一切,过分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那就把心里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岂不是内外双失吗?

所以是徒劳无益的。

禅师又问:

孔公算你终身怎么样?

我照实告诉了他。

他说"

你自己考虑应该登科第吗?

应该有儿于吗?

我考虑了很久,回答道:

我想,我是都不应该得的。

因为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

我生来福薄,又不能积功累德以培植增福;

而且不耐厌烦,不能容纳别人,有时还显出自己的才智以凌盖别人;

率意行事,轻易发言。

像这样的作风都是薄福之相,怎么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

"

污秽的地土里,容易滋长生物;

而清澈的泉水里,往往没有鱼类。

而我却是有好洁之癖的。

这是不应有子的第一点。

和气能生长万物,可是我却很容易发怒。

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二点。

和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繁育的种因。

我又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能舍己以救人。

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三点。

多言耗气,而我喜发议论,信口开河,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四点。

喜欢喝酒,损伤精神,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五点。

通宵长坐,不知道保养元气,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六点。

仅就这几点,我是不应该有儿子的了。

其他的过恶还多着呢,不能一一都举出来了。

不但是科第功名的问题啊!

世界上凡是享受千金财产的人,那他一定是个千金的人物;

享有百金财产的人,他一定是个百金的人物;

应该饿死的,那他一定是个饿死的人物。

天不过因他的操行厚薄,所作的善恶业轻重,而给他以应得的果报,何曾在应得份上,另外加上一毫的用意呢?

现在你既然知道自己过去的缺点,就应该把向来不合登科第,不合有子的作风,尽情改刷。

一定要积德!

一定要宽恕人家原谅人家!

一定要和爱!

一定要爱惜精神!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这是义理再生之身啊。

商朝的贤君太甲说过: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孔先生算你不登料第,不生儿于,这是天作之孽(乃是自己前世所作的业报)是可以违反它、改造它的。

你只要尽力去作善事,多积阴德,这是自己所作之福,哪里自己会得不到享受呢?

《易经》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你能相信吗?

听了他的一番议论,我拜谢他,接受了他的教导。

就把往日之罪,在佛前尽情发露忏悔,写了一篇疏文,先求登科,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赎罪。

云谷掸师取出一本《功过格》给我,教我把所做的事,逐日登记起来,善则记数,恶就退除。

还教我持诵《准提咒》,以期必验,他还说:

符家有句话,不会写符,被鬼神笑。

其实写符也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不动念就是了。

执笔写符,先把杂念放下,在念头不动的时候,写下一点,叫做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成,更无思虑。

这样写成的符也就灵了。

凡祈祷立命,创立新的命运,都要从无思无虑处去感格。

修身以等待之,那才是积德祈祷的正规行法。

说到修,所有身口意的过恶,都应当把它除去。

说到等待,是静候时机的自然成熟,不存一毫的非分侥幸,一毫的期待思想。

如有预期或将迎的心,都应当斩尽杀绝。

到这地位,直造无念无求,先天之境,即此便是真实的学问。

你不能做到无心的功夫,只要能持诵《准提咒》,不必计较,勿令间断。

(念佛也有同样功效。

)--功夫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到了念头空寂不动,那就灵验了。

我的号原叫学海,从这一天起就改号了凡。

因明"

了"

立命的道理,不愿再落"

凡"

夫的窠臼了。

从此以后,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约束着自己,一切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