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5331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资料准备:

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题临安邸》诗文背景资料;

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

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二)读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示儿》,把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诗读顺口、读清爽。

  2、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

  3、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

反之亦然。

  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三)再读《示儿》,理解诗意。

  1、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

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2、谁来用“悲”字组词。

  3、作者“悲”的是什么?

“悲”从何来?

  4、我们知道,作者面对生死大限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

然而,即使豁达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难以斩断最后一根情丝。

  5、师过渡:

诗人能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将离开这个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世界时,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恋,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遗民。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老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1、学生自由读诗,用心去读,注意诗的节奏,体会诗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

  2、读着这样的诗句,此时此刻,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展开想象,闭上眼睛,伴着音乐,用心感受那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把感觉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4、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军队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这一盼就是……

  5、百姓盼啊,望啊,等啊,一等就是65年,整整65年啊,同学们,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

  6、此时,陆游的心情你懂吗?

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份心情呢?

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7、学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

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

(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

(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

老师出示《题临安邸》。

  8、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诗,理解诗意并思考:

这时的王权在做什么?

  9、学生个别谈对诗的理解。

  10、老师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

  11、就知道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读到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12,学生个别质问王权:

西湖歌舞几时休?

  13、一起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

  14、带着这份愤怒读好:

但悲不见九州同。

  15、生命即将结束,作者始终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

  生读:

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放不下这件事。

因此,他告诉儿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并且一再叮嘱,一再叮嘱,一再叮嘱……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

  (五)教师小结,升华感情。

  陆游去了,他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一切的一切都伴着陆游长眠于地下,唯独留下一腔遗恨和满怀“悲”意的《示儿》。

  学生再读《示儿》,升华感情。

  诗人的一腔遗恨化作不死的精气充盈天地,诗人的满怀信念,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民族、为正义前赴后继,九死而不悔。

一个民族总会有兴亡,总会有盛衰,然而只要这个民族的主体精神不灭,这个民族就不可战胜。

陆游身后66年,南宋终于灭亡,我们不知道陆游的后人该怎样去告慰先人,中国历史有太多的无法源说,然而即使八百余年后,当我们再读陆游的《示儿》,却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先人对神圣事业的坚定信念、超越生死的精神意志和不畏牺牲的壮怀激烈。

  学生再读《示儿》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2、试想:

当陆游后人得知南宋终于灭亡时,在家里举行祭祀的时候会怎样告诉陆游?

  《示儿》教学设计2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

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

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

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

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

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

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

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

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

(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示:

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

谁告诉儿子?

告诉了儿子什么?

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

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

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教学设计3  一、谈话导入,理解遗嘱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鲁迅、孙中山、周恩来的遗嘱,让学生读读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教师:

同学们,在1210年,有一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

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资料出示:

  【陆游身世】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出身簪缨世家,少有才名。

  2孝宗即位,特赐进士出身。

  3、乾道二年(1166),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4、四十六岁入蜀,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军务。

  5、六十六岁后遭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5、过渡:

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

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学生读诗后,全班交流。

  2、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

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

无不要。

乃翁你们的父亲。

  □让学生充分说说诗意。

  □相机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

  

(1)通假字元,通原;

无,通勿。

  

(2)古今字义不同但,只是。

  3、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

  4、学生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5、全班交流。

(悲、悲痛、悲愤、悲悯)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体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的悲悯。

  出示材料:

  【当时社会现实】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

  绍兴三十一年(11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