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4733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

美国

詹姆斯

杜威

意识的功能

詹姆斯提出“意识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

1920s~1950s

华生

斯金纳

行为

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1940s

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

19世纪后期产生

奥地利

弗洛伊德

无意识现象,人类异常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中期产生

马斯洛、罗杰斯

注重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运用思辨方法

认知心理学

正式出现在1960s

瑞士、美国

皮亚杰、奈瑟

认知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分为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1) 

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 

发展心理学

(4) 

心理测量学

(5) 

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优点:

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

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测验法:

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认识内外世界

调整和控制行为

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意识: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

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 

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 

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

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

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察觉,进而产生意识。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主义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生物节律:

指生物的周期性变化。

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日节律:

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

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人的日周期实际是25小时。

生物节律与睡眠:

睡与醒是受内部节律调节的,如果不顾生物钟,而是在非正常时间睡眠,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睡眠质量受损,如飞行时差。

睡眠的阶段:

∙过渡期 

持续1~7分钟;

脑电波为α波(12cps),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轻睡期 

持续10~25分钟;

脑电波为θ波(4~7cps)

∙沉睡期 

脑电波以δ波(4cps以下)为主,而振幅极大

∙“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 

做梦;

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

∙轻睡期~REM循环 

约4~6次循环;

第一次循环中,REM持续约10分钟,最后一次循环,REM可持续到一小时

失眠的种类:

∙情境性失眠 

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

是暂时性失眠

∙假性失眠 

心理上有失眠感

∙失率性失眠 

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药物性失眠 

咖啡因影响;

对安眠药产生药物依赖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

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梦的特征与研究:

弗洛伊德:

梦是无意识泄露出来的途径,是欲望的满足。

霍尔:

大多数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

梦的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自我中心是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催眠:

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催眠的原理: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由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由希尔加德提出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感觉的一般概念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远距离感觉:

视觉、听觉 

(2)近距离感觉:

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

(3)内部感觉:

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

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生理机制,即产生感觉的基本过程:

收集信息;

转换(关键环节),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

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阈限分为:

(1)绝对感觉阈限:

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

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

(2)差别感觉阈限:

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韦伯定律:

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

费希纳定律:

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第二节 

视觉

视觉刺激

基本的视觉现象

(一)视觉适应:

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

(二)色觉 

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

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视觉的机制:

眼睛:

角膜→瞳孔(由虹膜环绕)→水晶体→视网膜(真正的感光机构;

有感光细胞:

棒体细胞、锥体细胞)

暗适应包含两种基本过程:

瞳孔扩大,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

色觉理论:

三原色说(杨–黑理论) 

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

红、绿、蓝三原色;

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

拮抗理论(四色说)由黑林提出;

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

解释颜色对比、互补现象

第三节听觉

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多数是空气)传递给人耳。

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声波最简单的形式是正弦波。

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基本的听觉现象

(一)声音的属性 

感觉特性:

音强、音高、音色

(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听觉适应有选择性;

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听觉的机制

(一)听觉与耳 

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

(二)听觉的理论

音强:

在最弱和最强之间,听觉系统对声音强度的编码是按线性方式进行的,声音的强度越大,相应的神经细胞激起越快

音高:

位置学说和频率匹配学说共同起作用

位置学说(行波学说) 

贝克西;

解释大多数声音的听觉现象

频率匹配学说(排发说) 

解释极低频声音作用

第三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

知觉的一般概念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