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第二学期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4700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14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第二学期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第二学期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第二学期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第二学期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第二学期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第二学期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第二学期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第二学期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第二学期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

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

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二、力的

作用效果

  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

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

  形变例子:

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

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

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瓶子发生了形变。

  老师总结:

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

  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演示、思考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磁铁吸引铁钉;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

  学生举例:

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老师演示实验:

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

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木板后有磁铁)。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

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

  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

谁是施力物体?

  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

谁是受力物体?

  观看实验:

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

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

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

分析:

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

其他也是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

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

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六、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

使学生掌握:

力的概念;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七、课堂作业

  “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

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

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观看录像,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

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

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

同样抬木头时……

  

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

方向不同,效果不同;

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学生可在课后尝试。

  引导学生做教材19页图8-2-1的实验。

总结:

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以上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明白力的三要素的定义。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学生知道力的单位,同时对牛顿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

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学生举起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对一牛的大小有一个了解,对力的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

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

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学生观看录像,思考。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图,掌握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多媒体展示:

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

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学生通过比较对力的三要素,以及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有了进一步理解。

  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纠正。

  练习:

教材22页图8-2-4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联系。

  举例作图:

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 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画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知道力的单位。

六、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

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

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

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

三、弹力 力的描述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2课时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

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

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测量原理。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

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