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性文章阅读文档格式.docx
《记叙性文章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性文章阅读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选择题,以保证知识的覆盖面和考查评分的客观性。
知识梳理与归纳
【基础知识梳理】
考点一:
叙事线索考查类型:
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对策: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1)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1)文章的标题。
(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
(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考点二:
表达方式类型
(一):
直接考查某个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
(二):
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
×
身份、×
地位、×
处境、经历以及×
心理状态、×
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
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
性格特征或×
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
思想,揭示了人物的×
性格或者×
品质。
(4)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
渲染×
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
情感,预示人物的×
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代背景,渲染×
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三):
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考点三:
表现手法类型:
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
衬托(侧面烘托):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四:
含义作用类型
(一):
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
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首尾呼应;
回味无穷。
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
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
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四)t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五):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五:
结构层次类型:
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
(1)摘句法:
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1: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
人(组织或单位)+×
时×
地十何种情况下十做×
+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2;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
景物+×
特征。
例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叠加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要把这些内容组合成句。
考点六:
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类型
(一):
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了解内容概括方法:
(1)文章标题法;
(2)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3)一线串珠法;
(4)六要素法。
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的思维过程。
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1.掌握概括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考点七:
语言赏析类型
(一):
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
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
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申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1)修辞之美一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
事物的×
特点。
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
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反复: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
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
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反问:
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
(作用: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3)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
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4)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
我喜欢×
句,因为它×
。
考点八:
结构和思路考查类型:
直接让考生回答故事(事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类题目更强调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是目前考试中使用率比较高的题型。
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
思考顺序:
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怎样概括。
考点九:
文章标题类型
(一):
直接让考生给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作者的情感。
判断已有标题是否正确,并另拟几个合适的标题。
从多角度拟题,但要紧扣中心。
考点十:
知识拓展题类型
(一):
人物事件拓展。
本文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
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
,类型
(二):
主旨拓展。
用广告、宣传语、对联体现主旨。
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定。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如《词典的故事》(2006年广东),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
类型(四):
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1.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
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
【典型例题精讲】
【例11】
(2012,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7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
“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
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
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
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
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
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
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
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
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
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
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
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
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
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
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
我有些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