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3979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文档格式.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整合文档格式.doc

自足(稳定封闭保守性)。

C、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D、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脆弱性)

E、生产规模小,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落后性)。

(3)评价:

小农经济下农民由于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农具等生产资料,可以使农民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生产积极性提高。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以为家庭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营方式。

关于犁耕:

春秋后期出现,战国----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发明犁壁(犁耕得到推广);

唐-----出现曲辕犁(江东犁)

(二)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西汉:

漕渠、白渠

3、治黄: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4、边疆: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四.耕作方式的不断进步:

1、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2、自耕农经济的出现(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

指建立在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以自己的劳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

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在春秋时期而生。

(3)特点:

A、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分散性);

B、生产是为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交纳赋税,自给

  3.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

  

(1)形式

  ①君主私有土地②自耕农私有土地③地主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土地兼并

  ①影响: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②政府政策:

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③原因:

①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②政府原因:

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其他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入土地兼并。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关系的含义: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新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

(1)产生:

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4)在经济各部门中,农业是整个经济的主导,长期受到重视。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1.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会。

 2.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

商周时期)

 

(1)性质:

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

①“公田”:

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②“私田”:

是村让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演变:

①出现:

商周时期。

      ②瓦解:

春秋时期

    A原因:

a.根本原因:

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b.直接原因:

各国先后进行的税制改革。

      ③废除: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根本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②作用:

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冶铁燃料的使用:

①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用于冶铁

②北宋时用煤作燃料非常普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③南宋末期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业:

 1、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国家。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为中国赢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了缂丝技术。

 2、棉纺织业:

 

(1)宋末元初,棉花种植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使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3)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元朝时期,我国棉纺织业迅速兴起的主要原因。

技术的进步、棉花种植的扩大、价格的便宜、舒适度优于麻等制品等方面。

(2)发展:

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3)普及:

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深化: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租佃关系的影响

(1)消极:

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

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推动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业:

1、冶铜:

 

(1)青铜时代: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2)成就:

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2、冶铁:

 

(1)冶铁技术的进步:

 ①表现: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

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2)认识:

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1)产生时间:

西周

(2)演变:

①西周到明前期,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始终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②明中后期开始日渐萎缩

(3)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征役制到雇募制

3、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

(2)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演变:

明中后期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在其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陶瓷业:

中国古代的主要瓷器成就

名称

时期

主要成就

陶器

新石器时代

陶器成为手工业中最重要

的成就,出现了黑陶、

白陶、彩陶等

瓷器的发展

东汉晚期

青瓷

南北朝

白瓷

唐朝

技术臻于成熟,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部门

宋朝

出现地方瓷窑体系,景德镇

成为瓷都

元朝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清

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制瓷

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

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陶瓷发展简史顺口溜

东汉青瓷南北白瓷日常唐代青花元釉五彩斗明珐琅清粉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包括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1、商业与城市

时期

商业概况

城市格局

城市

功能

城市分布

原始

末期

偶尔物物交换

市坊有严格

界限,商业

活动有时间

空间的严格

限制

政治

北方

商朝

职业商人和货币出现

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

战国

私商取代官商成主导;

著名的都会

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西域、阿拉伯、波斯等)

纸币出现,集镇、

夜市出现

商业活动

的时间空

间自由,

无限制

经济

东南沿海

纸币普遍流通

商业市镇涌现,

货币经济占主导,

白银广泛使用,

区域商人群体形成

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表现

(1)农业: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

③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④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

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商业:

①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②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4)生产关系的调整:

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按田亩收税。

2、影响

(1)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3)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3、清初人口增多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耕地面积扩大;

(3)外来高产农作物引进,双季稻种植;

(4)赋税政策调整

2、“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为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需要。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3)主要表现:

战国时期: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西汉时期:

重征商税,限制经营范围,贬低商人社会地位。

中唐以来: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明清时期:

实行海禁政策,重征商税。

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封建地主政权;

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④自由劳动力不足:

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⑤国家政策不利: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⑥科学技术落后:

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根本原因: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2)防范外来侵略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3)统治者的盲目自大

2、评价

(1)积极:

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外来侵略,巩固清朝统治的作用。

(2)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