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3972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

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

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

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

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②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制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①东汉:

瓷器生产技术成熟,烧制出青瓷。

②北朝:

烧制出白瓷。

③唐代:

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朝起,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出国外,从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④宋代:

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名窑)。

⑤元朝:

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⑥明代:

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烧制出五彩瓷。

⑦清代:

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

(珐琅彩)。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北宋为转折点)

①秦:

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口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

③南北朝时期:

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

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

④唐朝时:

“草市”逐渐演变成了地方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

⑤宋: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管理。

⑥明清:

商业经济繁荣,都市中的商业区己经相当繁华。

【归纳总结】宋朝前后市的特点。

(1)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设市;

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

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贸易。

(2)宋朝时:

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

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1)商业城市: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城市;

经济中心南移后,隋唐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

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扬一益二”)等成为繁华的大都会。

(2)商帮:

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3.理解“重农抑商”

(1)含义:

首倡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手工业和商业。

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2)目的:

是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影响:

是维护封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①积极;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②消极:

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4、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①明朝政府禁阻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③影响:

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使正常的海外贸易停顿;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企业诱导。

(2)产生的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地点:

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

(4)最早创办者:

官僚、地主、商人;

(5)著名企业:

①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

②1873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③朱启昂在天津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6)意义:

标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⑴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

②“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呼吁。

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⑵表现: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⑶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

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2-1919年)

(2)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地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主要原因)

(3)发展情况:

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江苏南通的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4)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快速发展)

1927—1936年。

(2)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

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发展状况: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了解“一五”计划(变化)

1953-1957

(2)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土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

(3)主要成就: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理解三大改造

(1)背景:

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

(2)时间:

1953——1956年。

(3)过程: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①农业: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A、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

B、政策:

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

(4)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5)意义:

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的任务是:

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⑵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邓小平理论形成。

三、经济体制改革

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⑵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

⑶过程:

安徽、四川率先试点;

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⑷特点:

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