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陈智琨_精品文档PPT推荐.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3714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7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陈智琨_精品文档PPT推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陈智琨_精品文档PPT推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陈智琨_精品文档PPT推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陈智琨_精品文档PPT推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陈智琨_精品文档PPT推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陈智琨_精品文档PPT推荐.ppt

《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陈智琨_精品文档PPT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陈智琨_精品文档PPT推荐.ppt(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陈智琨_精品文档PPT推荐.ppt

n1999-2000年由国家资助的调查、按WHO诊断标准在全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五大行政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以椎体和股骨颈BMD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9.9%和11.1%(男性分别为17.0%和5.8%,女性分别为12.2%和15.5%);

60岁以上人群分别为14.2%和13.2%(男性12.1%和8.1%,女性分别为32.3%和53.5%)。

n2003-2006年由卫生部科教司组织的全国的另一次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40岁以上汉族人群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以椎体L1-4,股骨颈和大转子BMD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5.2(男女性分别为5.3和24.4),椎体和股骨颈总患病率分别为19.7%和14.1%(男女性椎体分别为2.6%和27.3%;

股骨颈分别为4.9%和11.5%);

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L1-4,股骨颈和大转子BMD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5.7(男女性分别为8.8%和30.8%),椎体和股骨颈总患病率分别为20.7%和14.4%(男女性分别为椎体2.6%和27.3%;

股骨颈分别为4.9%和11.5%);

n按调查估算全国约21390万人存在低骨量(男10,043万,女11,347万)。

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还会增加。

40岁以上人群和60岁以上人群的比较说明:

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以女性尤为突出。

n我国东部上海地区报道,60岁以上的老人骨折总患病率城区为20.10%(男15.58,女23.45%),农村地区为8.83%(男2.04%,女9.81%);

n厦门地区骨质疏松发病率及因骨质疏松导致病理性骨折发生率同样较高,目前每年厦门市医学会举办骨质疏松学习班,对医疗卫生工作者做骨质疏松病的培训及治疗进展学习交流。

n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病理性骨折,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老年性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处理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患者关注程度n在一项对年龄范围20-90岁、均能自由走动的东南沿海城市居民对骨骼健康保健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普遍关注骨骼健康,半数居民已知道骨质疏松症疾病名称,并有半数居民知晓晒太阳、运动对骨健康有利,接近60%的居民知晓喝牛奶对骨健康有好处,且有半数居民认识钙剂对骨健康有益,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在服用钙剂,女性高达40%多。

医务工作者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关注程度n在目前中国临床诊疗实践中,骨质疏松症正在被医生所认识,但是骨质疏松症的不诊断率仍然不容忽视。

来自上海13个区所有1、2、3级医院统计资料研究显示:

髋部骨折男性1017例,女性1833例的患者中,仅3%的患者接受了骨密度检查,仅有15.8%的女性及10.7%的男性患者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在一份对来自多个省市的骨科医师的问卷调查发现:

70.1%的医师认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要作骨密度检查。

骨质疏松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n

(1)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n

(2)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n(3)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n(4)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n(5)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n(6)多见于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

n(7)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

n因此,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有别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治疗,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n如对此类骨折医生认识不足易导致出现在骨科老年病人内固定手术后,特别是髋关节骨折的动力髋、PFNA、GANMA钉、普通空心钉内固定后出现术后内固定松脱、甚至再骨折的教训比比皆是,也因此增加医疗纠纷发生率。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n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女性人群,多有轻微外伤(指平地或身体重心高度跌倒所引起的损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临床表现n1骨折的一般表现:

可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2骨折的特有表现:

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但临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3.骨质疏松症的表现:

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二)影像学检查n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线片除有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等。

摄片范围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结合查体确定投照部位及范围,避免漏诊。

n合理应用CT和MR检查,CT能够准确显示骨折的粉碎程度及椎管内的压迫情况,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或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骨密度检查n拟诊为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有条件可行骨密度检查。

骨密度的检查方法较多(如DXA、pDXA、QCT、pQCT等),其中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是L1L4及髋部。

n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阈值是建筑在年青健康女性人群BMD或BMC的分布上。

我国各地区大多采用1994年WHO公布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即按骨密度值低于本地区同性别年青成人参考范围2.5SD来评估。

骨骼发育成熟的成人,BMD(骨密度)或BMC(骨矿含量)值呈正态分布,以年青健康男性和女性的BMD或BMC的均值和标准差(XSD)为基准进行比较(或用T值表示),籍此建立以骨密度值为基础的诊断分类:

n正常:

T值-1(T-score-1)n低骨量-1T值-2.5(-1T-score-2.5)n骨质疏松症T值-2.5(T-score-2.5)n重度骨质疏松症T值-2.5(T-score-2.5)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四)实验室检查n1根据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Vit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根据病情监测、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的需要,有条件者可检测骨代谢和骨转换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以便进行骨转换分型,评估骨丢失速率、病情进展及再骨折风险,选择干预措施。

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C端肽和N端肽。

骨吸收指标包括空腹尿钙肌酐比值、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及I型胶原C端肽、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尿I型胶原C端肽和N端肽等。

低骨密度而高骨转换率提示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3联合生化指标检测与评估优于单一骨密度或骨生化指标检测。

(五)鉴别诊断n注意与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骨肿瘤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其他代谢性骨病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骨折进行鉴别。

(六)诊断原则n骨质疏松骨折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史、脆性骨折史及临床表现等因素以及影像学检查和(或)骨密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三、治疗概述n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基本原则,理想的治疗是上述四者有机结合。

在尽可能不加重局部血运障碍的前提下将骨折复位,在骨折牢固,同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均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同时合理选择和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或发生再骨折。

n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而定,权衡非于术与手术治疗的利弊,作出合理选择。

n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特别是绝经期后女性,整复和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

n应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方法,不应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而应着重于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对于确需手术治疗者,要充分考虑骨质疏松骨折骨质量差、愈合缓慢等不同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特点,可酌情采取以下措施:

n

(1)使用特殊内固定器材,如锁定加压钢板、粗螺纹螺钉、具有特殊涂层材料的内固定器材等;

(2)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内同定器材,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3)采用特殊的内固定技术,如螺钉固定时穿过双侧骨皮质,增加把持力;

(4)采用内固定强化技术,如螺钉周围使用骨水泥、膨胀器及生物材料强化;

(5)骨缺损严重者,可考虑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以及牛物材料(骨水泥、硫酸钙等)充填;

(6)视骨折同定的牢固程度、骨折部位及患者的全身情况,酌情选用外固定。

外固定应靠,保持足够的时间,并尽可能减少对骨折邻近关节的固定。

n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既要遵循一般骨折术后的康复规律,又要考虑到患者骨质量差、内固定不牢固及骨折愈合缓慢的特点。

强调早期进行肌肉、关节的被动和主动锻炼,尽早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尽量减少卧床时间。

n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除防治骨折引起的局部并发症外,还应重视全身状况的改善,积极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四、常见骨折部位、特点及外科治疗n脊柱是骨质疏松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其中约85%有疼痛症状,其余15%可无症状。

脊柱胸腰段的骨质疏松骨折约占整个脊柱骨的90%。

脊柱骨质疏松骨折主要包括椎体压缩骨折和椎体爆裂骨折,往往外伤较轻,或无明显外伤史,易漏诊或误诊。

n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年龄、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其中外伤后胸背部疼痛、身高降低、脊柱侧凸或脊柱后凸、X线片显示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椎体楔形变或双凹变形等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骨密度测定通常采用DXA法,可以确定骨质疏松的程度。

CT扫描可以确定骨折类型、椎体破坏程度以及椎管内压迫情况。

MRI可以显示脊髓、神经受压迫状况,并有助于新鲜骨折和陈旧骨折的鉴别。

n对椎体压缩程度较轻(高度丢失小于l3)、疼痛不剧烈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n对椎体压缩程度明显(高度丢失大于13)、椎体后壁尚完整、疼痛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考虑微创手术治疗。

n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是日前建议采用的微创手术治疗措施,可达到减轻疼痛、稳定脊椎、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和早期活动等目的。

手术应在影像学(X线、CT和导航等)辅助下进行,手术医生必须经过正规培训,手术技术应规范,避免发生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

n椎体爆裂性骨折多为垂直压缩或垂直屈曲压缩暴力所致,椎体前、中柱崩裂,以椎体后壁骨折为特征,常破坏脊柱稳定性。

目前,积极的手术治疗成为主要趋势,手术治疗目的是获得和维持脊柱力学的稳定及最人限度地恢复和维持神经功能。

n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预示着全身骨强度明显降低,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