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3543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_精品文档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即:

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

(2)药液容器、包装及储存因素a、药液与容器的接触、撞击、化学反应等可脱落大量的微粒b、容器内壁和橡胶塞受药液浸泡时间过长,腐蚀剥脱形成微粒,特别是盐类、复方枸橼酸钠、氯化钾等药物,对容器有一定侵蚀作用,接触时间越长,脱落的微粒也就越多。

c、药液与橡胶塞接触发生反应以及附着于橡胶塞表面的填料成分脱落,尤其是旧橡胶塞由于表面破坏,更易脱落微粒异物,可产生浑浊、白色及有色粒子。

(3)药物配伍因素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配伍药液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药物配伍不当造成微粒倍增,因此,临床上因联合用药就可能出现微粒的累加及倍增,使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出现热源反应。

药物配伍不当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溶解发生化学、物理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而产生微粒。

(4)粉针剂溶解程度因素粉针剂溶解不完全也是至溶液中微粒增加的因素之一。

(5)中药注射微粒因素中药针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其原可能是中药成分复杂,各厂家制作工艺不同,在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差异,在精制过程中一些成分如色素、淀粉等以胶体的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液与注射液体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

也可能一些生物碱.皂甙在配伍后,由于PH值改变而产生微粒,导致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因此由于中药微粒等因素的影响输液反应也时有发生。

(6)输液溶媒的选择及保管不当输液溶媒的选择及保管不当也是造成输液微粒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文献报道,中药注射液配伍0.9%氯化钠注射液微粒明显小于配伍葡萄糖注射液的微粒数,而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微粒数更为增加。

此外,大输液在搬运.储存.使用过程中因碰撞或保存不当,使用前不行严格检查也会造成微粒的污染。

2、护理操作因素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

(1)注射器操作污染a、护士配液添加药物时抽吸药液的注射器反复使用,因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带入的微粒污染b、外筒与内筒因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而加重输液微粒污染c、针头反复插入橡皮胶塞至橡胶微粒增加。

(2)安瓿操作污染a、切割安瓿污染切割玻璃安瓿时玻璃微粒污染较为多见,因此不正确切割安瓿,或切割后不消毒掰开,或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都会增加玻璃碎屑使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

b、倒置安瓿污染传统的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造成污染。

c、敲击安瓿污染少数护士在配药时对不易溶解的粉剂采用敲击也易造成玻璃碎屑的增加。

(3)针头污染穿刺操作时污染的针头也可将微粒带入人体血液。

3、输注器具因素由于输液器、注射器在生产过程中引入微粒所造成的,或制造材料本身问题,如:

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制造材料质量差不耐磨擦而造成塑料脱落,另外虽然目前的一次性输液器都装有终端过滤器,但有实验表明,它只能滤去10m的微粒。

4、环境及空气的影响输液质量受环境及空气的影响,因此,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也是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原因之一。

目前大多数医院配液室都在普通的治疗室中进行(一般医院治疗室未安装空气净化设施),如暴露在普通空气中配液,因液体瓶内负压,使空气中细菌,尘埃进入瓶内。

虽然治疗室每天消毒,但开放使用后很快被污染,加之操作护士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未消毒,且人员流动大等,造成治疗室不洁净。

病房中尘埃、细菌、纤维、微生物的含量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

第三节预防措施1、严格进货渠道严格进货渠道,必须选用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优质药液、药物及一次性输液器具。

2、合理用药避免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控制输液内药物总数

(1)在配制输液药物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

(2)针对使用药品,查看药物配伍禁忌表及有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3)在没有资料证实可以混合静脉用药前,严禁随意配伍。

(4)任何药物要做到现用现配。

(5)必要时可对配伍液体进行微粒及pH值监测。

(6)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配液,避免因溶媒改变引起药物溶解度及pH值改变,出现沉淀.混浊和结晶析出。

(7)使用粉针剂药物时,必须将其完全溶解,注意药物溶解度,浓度越高,微粒越多,稀释药物时应使其充分溶解,特别是溶解度小的药物,需要增加液体量。

(8)抗生素与中草药注射连续给药时应用生理盐水间隙冲管。

3、合理选择溶媒及用量应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及药物的溶解度合理选择溶媒及用量。

苦参注射液宜选择生理盐水,不宜选择葡萄糖注射液,因生理盐水为中性盐,性质稳定,不易与苦参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证明,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溶液中微粒数增加,临床很多中药注射液由于pH值的影响不宜和葡萄糖注射液配伍。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输液操作中的空气净化,有条件的医院应在治疗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设施或配备净化无菌工作台,改善护士配液操作环境,减少污染。

5、规范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操作,杜绝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及其它危害。

临床护理人员在配制输液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

大输液应无菌,无热原,操作前应仔细检查输入液体及药物的质量.透明度.内有无异物,瓶盖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痕及是否在有效期内。

检查方法:

检查时光线要充足,检查方法要按直立.倒立.平视三步骤进行自下而上顺序检查。

应尽量减少对输液瓶塞的穿刺次数。

配药时,应先消毒安瓿颈,割锯后再次消毒方可掰开(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周),割据安瓿的砂轮也应消毒,且须倾斜45角以减少玻璃屑污染。

选用“易折型”安瓶,有操作简单.微粒污染少的优点。

6、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时应注意:

(1)操作前仔细检查有无漏气.生产批号.有无弯钩。

(2)提倡在加药前抽取适量液体冲洗注射器,在输液排气时,尽量多排出液体,便于冲洗注射器及输液器内的微粒(3)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针,一药一针,杜绝重复使用。

针头不宜过粗,一般采用9-12号为宜,以减少橡皮屑的脱落,应使用尖端成封闭圆锥形,在针头旁侧开方形针孔的针头,可一定程度避免刺穿胶塞时带入微粒。

(4)执行静脉推注药液时,可采取通过莫菲氏滴管测孔用药,防止因直接将注射器与输液针头连接,而未通过输液器终端过滤造成微粒污染,尤其是胶塞污染。

7、遵守“轻拿轻放”原则输液容器及药品搬运过程中应轻拿轻放,保存在阴凉干燥处,液体不可倒置,一次性输液器具储存与保管应符合要求,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给药械科,以保证药液及输液器具的质量。

8、加强管理加强对治疗室(配液室)及病房管理。

治疗室空气.处置台面应做到定时消毒,定期监测,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工作人员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病人出院床单位应及时清洁消毒,病房应保持清洁整齐,空气流通,减少陪护人员及探视人员,以减少输液污染。

9、使用精密过滤液器目前,一次性输液器过滤精度尚不理想,还有少量的20m微粒通过。

因此,使用精密药液过滤的输液器是预防微粒进入人体的有效措施。

小结“输液微粒污染”概念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在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时可能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因此,我们只有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规范静脉输液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改善配液.输液环境,同时医院应加强对药物.输注液体.输液器具的监控和管理及临床合理用药监管力度,才能预防或减少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从而达到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目的。

心内科牛晋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