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232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docx

《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docx

企业文化的创新落实及其代际传承

2009年7月20日,由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星集团”)举办、以其职工子女为营员的第二十届蓝星夏令营正式开营。

这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和中国夏令营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一个由企业为其职工子女举办的夏令营,一个每年一届持续了20年的夏令营,一个在目前中国夏令营混乱状况中“鹤立鸡群”的夏令营。

它不仅是蓝星企业文化的切实体现,而且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创新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夏令营实践中的有益探究,而且将在中国夏令营进展中发挥其标杆的作用。

蓝星夏令营对企业与社会的双重价值和意义,使其成为一个罕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

作为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要紧包括以下内容:

通过蓝星夏令营20年历程的回忆与分析,总结出其中“变”与“不变”的因素,正是“不变”的因素在推动蓝星夏令营的变化和进展;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蓝星夏令营的双重功能,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二是企业文化的代际传承;再把蓝星夏令营置于中国夏令营的历史环境中,我们发觉,蓝星夏令营不仅是中国夏令营中的“唯一”,而且是先进夏令营的“典型”模式;最后,我们探讨了蓝星夏令营的三重作用: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蓝星企业文化的代际传承,以及素养教育和个人成长。

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为蓝星集团实现“百年跨国企业”的目标做好了战略性的人才预备。

变与不变:

蓝星夏令营20年历程的回忆

1984年9月,在中国西北的古城兰州,名为"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化学清洗公司"(蓝星集团的前身)成立,时任院团委书记的任建新出任总经理,带领6名共青团员和1名兼职会计,开始了蓝星的创业。

到1990年,许多职工的子女己进入小学读书,同时蓝星的工业清洗业务遍及全国各地,需要职工常年在外地工作。

如此一来,职工子女的暑期生活就遇到了困难(尤其对双职工而言)。

为解决职工生活的后顾之忧,使职工集中精力完成公司的任务,任建新倡议并亲自指导举办了“第一届蓝星夏令营”(7月18日开营)。

营员11人,均为蓝星职工的子女,要紧活动是到兰州和甘南大草原参观旅游,为时7天。

由此开启了蓝星夏令营的历史。

之后,蓝星集团每年举办一届夏令营。

至今年7月,第二十届蓝星夏令营开营。

对之前十九届夏令营的历史进行回忆,我们从中发觉了许多变化以及某些“不变”的因素。

这些“变”与“不变”构成了蓝星夏令营的整个历史。

主题:

题目每年在变,始终围绕着“祖国、蓝星、个人”三个核心及其关系

自1992年开始,蓝星夏令营每年都有鲜亮的主题。

这些主题的题目,每年都在变化,但这些变化始终是在围绕着“祖国、蓝星、个人”三个核心及其关系的。

把祖国与个人结合在一起的主题有:

1992年的“让奥运走进中国,让蓝星走向世界”,100多名蓝星下一代积极参与“北京申办奥运活动”;1993年的“我爱和平,我爱大自然”,配合世界环境日20周年,培养蓝星下一代的环保意识;1996年的“我爱祖国,我爱蓝星”,通过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树立学科学为国争光的意识;2001年的“弘扬中华美德”,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把中华美德渗进蓝星下一代的思维和行为中;2007年的“学礼仪,迎奥运”,通过学习礼议来迎接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奥运会;2008年的“节约从我做起”,在蓝星下一代中倡导节约文化,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还有,2003年蓝星夏令营参与团中央举办的“中国青年儿童赴朝鲜夏令营”的活动,在中朝友谊塔向志愿军烈士敬献花圈,使蓝星下一代了解和终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

把蓝星与个人结合在一起的主题有:

1997年的“热爱祖国,心系蓝星,争做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合格接班人”,来自全国各地的蓝星下一代,共计170人聚会北京及蓝星集团总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励他们争做祖国和蓝星的接班人;2004年的“蓝星行动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发将思想付诸行动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行动力的基石;2009年的“蓝星•我们共有的家”,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和宣传活动,让海内外营员在交流协作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建立真挚的友谊;在实践中眼界得到开阔,认识得到升华,促进身心和谐进展;让营员们通过活动认识蓝星----理解蓝星文化----融入蓝星大伙儿庭----共建和谐蓝星。

以个人成长为主题的有:

1999年的“自觉自立、共同成长”,通过选拔营员和组织夏令营锻炼蓝星下一代约自我约束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增强团队精神,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体魄;2000年的“自律、合作、进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蓝星下一代良好的日常行为和生活适应,加强自律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使其在自律、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2002年的“培养启迪制造力”,通过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让蓝星下一代了解自己的制造力状况,使其在观看力、注意力、经历力、想象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同时,进行思维训练,锻炼和提高制造技能和技巧,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2006年的“我体验,我成长”,通过扮演生活中的不同角色,着重锻炼社会实践的能力,为日后蓝星下一代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目标:

每年都在变化,始终包涵着“关怀蓝星下一代的成长”那个核心

蓝星夏令营坚持围绕主题设计目标,主题的变化导致了目标的变化。

但在这些变化中,始终包涵着一个核心,那确实是关怀蓝星下一代的成长。

在“个人成长”为主题和目标的夏令营中,所有的活动差不多上围绕“关怀蓝星下一代的成长”来设计和组织实施。

在祖国、蓝星与个人结合为主题的夏令营中,目标是多重的,但都包涵着“关怀蓝星下一代的成长”那个核心。

例如,1990年的目标是:

不但为职工解除了子女暑假期教育的后顾之忧,同时也给蓝星下一代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同意校外教育的机会;1991年的目标是:

使蓝星下一代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并让小孩们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达到休息调整、娱乐之目的,同时也起到宣传公司业绩,弘扬蓝星精神的作用;1996年的目标是:

培养蓝星下一代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启迪思维,拓宽知识面。

丰富蓝星企业文化的内容,扩大蓝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7年的目标是:

通过形式多样的注重参与、体验、考虑和实践的系列活动,将礼仪知识与理解技巧、人际能力与人格修养有机结合,使蓝星下一代在知礼中获知、在行礼中践行、在用礼中提高。

以达到掌握礼仪常识,学会礼仪技巧,善于沟通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形式:

每年都在增加,始终指向“爱祖国,爱蓝星,个人成长”三重目的

初期三届蓝星夏令营以旅游参观为要紧活动形式,1993年第四届增加了一周的军训之后,蓝星夏令营每年的活动形式都在增加。

到1997年,活动形式包括:

开营议式,一周军训,参观北京多处博物馆(航空、科技、军事、历史),巡游天安门广场、故宫、长城、北京图书馆,举办体育竞赛(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和书法美术作品展览、竞赛,撰写作文、日记和参加义务农业劳动,参观公司并办联欢活动,参加八一建军节活动,等等。

1999年是蓝星夏令营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任建新主持多次会议,讨论历届蓝星夏令营的得与失,分析当时中国夏令营进展的现状和趋势,最后决定把之前的旅游参观为主的活动形式转变为素养教育为主的活动形式。

从这一年开始,蓝星集团聘请北京市教委基础教研室专门为蓝星夏令营设计活动方案,与北京市优秀中小学合作,聘请优秀教师担任夏令营的指导教师,从师范大学聘请大学生担任指导教师助理,从专业医院聘请大夫担任夏令营医师。

蓝星夏令营的组织与活动形式从“业余型”转为“专业型”。

从此,蓝星夏令营的活动形式是通过针对不同年龄段营员的心理特征来设计方案的,在营员参与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中,“爱祖国、爱蓝星、个人成长”的三重目的得以较好地实现。

地域与营员:

每年都在扩大和增加,始终反映了蓝星集团的成长

第一届蓝星夏令营的活动地域在甘南大草原,营员11人;第二届活动地域在新疆,营员45人;第三届活动地域扩展到郑州、北京、天津、包头、银州等地,营员达到100人;之后,活动区域不断扩大,营员人数不断增加。

到1996年的第七届,蓝星夏令营一直以兰州为基地。

1997年与1998年的两届夏令营则是以北京为基地,营员不在限于蓝星集团总部职工子女,还包括了蓝星遍及全国各地的下属企业的职工子女。

例如1997年营员共有170人,其中北京20人、西北公司20人、南通厂20人、星火厂100人,特邀10人。

这是蓝星集团成长在夏令营上的反映:

1996年蓝星集团总部从兰州迁至北京,并在年底开始重组江西星火化工厂,1997年又重组了南通合成材料厂。

蓝星集团从一地经营转为全国各地经营,这种战略变化反映在夏令营上的确实是,营员来自全国各地。

1999年,蓝星夏令营开始采取在全国各地举办分营的形式,更是蓝星集团成长的一个必定反映。

当年蓝星夏令营开设了13个分营(北京、无锡、兰州、连云港、沈阳、长沙、成都、临潼、广州、江西),营员人数达到885人。

之后,营员人数维持在700—900人之间,其中2004年和2007年营员人数为最多,超过1000人。

2000年,蓝星夏令营开始在各地分营贯彻“四统一”:

统一主题,统一内容,统一服装,统一时刻(7月20日至8月10日)。

那个“四统一”正是蓝星集团作为一个整体的具体体现。

2009年,蓝星夏令营又扩展到四家海外企业,来自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的蓝星集团下一代不仅来参加北京总营的活动,而且要在当地开始举办蓝星夏令营。

这是蓝星集团成为一家跨国企业的反映:

2006年1月和10月,蓝星集团成功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Adisseo)、法国罗地亚公司(Rhodia)的有机硅和硫化物业务。

同年4月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持有蓝星集团80%股份)收购的澳大利亚凯诺斯公司(Qenos)和2007年收购的英国纤维技术公司,也由蓝星集团负责经营与治理,蓝星集团从此成为一家跨国企业。

三年多之后,被收购企业融入蓝星集团,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业绩。

今年,蓝星夏令营扩展到这些海外企业中,将是蓝星夏令营历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

从一个中国本土的夏令营转变为一个国际化的夏令营。

创新与传承:

蓝星夏令营的企业文化功能

蓝星夏令营是蓝星集团举办的、以其职工子女为营员的夏令营。

对蓝星集团而言,蓝星夏令营具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从夏令营本身而言,蓝星夏令营又具有先进夏令营模式应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在以上蓝星夏令营历史回忆的基础上,我们首先探讨其企业文化功能。

而下文将在中国夏令营活动的整体背景中,分析蓝星夏令营的若干特征,以及在蓝星集团以后进展中的作用。

蓝星夏令营的历史表明,这种企业文化功能由两个循环过程构成并实现:

一是创新落实,蓝星夏令营是把蓝星企业文化理念落实到行动中的创新举措;二是代际传承,蓝星夏令营是把蓝星企业文化传承给下一代的有效载体。

蓝星集团每年举办一届蓝星夏令营,夏令营作为蓝星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蓝星职工而言,解决了后顾之忧,体现了蓝星集团对职工及其子女生活的关怀。

无后顾之忧的蓝星职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中,有效地实现了蓝星集团的“兴业报国”理念;对参与夏令营的蓝星职工子女而言,夏令营提供了一个素养教育的机会,使“80后”、“90后”两代人在充分挖掘、展示了自己的个性的同时,又克服了中国独生子女的常见毛病。

近期来看,实现了蓝星职工的“小家”和集团“大伙儿”的“家和万事兴”,长远来看,则是为蓝星集团的接班人培养奠定了基础。

创新落实:

“事在人为,兴业报国”、“家和万事兴”

2004年,在纪念蓝星集团20周年之际,任建新总经理撰文指出:

“要总结蓝星,头绪专门多,归根到底又只有一条:

企业精神。

……我们的成长,靠的是整个团队的共同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20年来,我们秉承一念:

事在人为,千磨万砺仍坚劲;兴业报国,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也是中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

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都有文字表述的企业精神和文化理念,但只有少数企业切实发挥了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作用。

其中的差不就在于:

优秀企业有一套有效地、创新的方法,把企业精神和文化理念转化、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