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案6篇文档格式.docx
《最苦与最乐教案6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苦与最乐教案6篇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
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
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为什么?
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
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
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
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
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
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
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
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
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
①__的论点是什么?
有哪些论据?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
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
(二)、研读课文品析交流
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2.学生根据抽到的问题,品读课文相关内容。
①前三段已经讲清了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第四五段还有必要写吗?
②举例说明“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
”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③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④__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举例说明
⑤以“梁启超,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300字的短文。
⑥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3句以上。
5.操作要领同上。
(三)、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__的结构,感受__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__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__思路,从论述中理解__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__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__的脉络.
2.理解__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
(一)我是课堂小主人
学习方式:
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__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思考:
1.用自己的话说说__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
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
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
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__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七、思维拓展:
(一)我说你说明责任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
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
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
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
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
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
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
(二)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
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八、结束语
九、作业:
1、积累:
请摘抄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写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写一写你感受到的苦与乐
十、板书设计
最苦未尽责任与最乐尽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3
教科书分析:
1.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散文,从浅显的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人生的哲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没有尽责任,就是自投苦海。
__先提出一个常需思考而又困惑着人们的问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
作者否定了“贫”、“老”、“死”,而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然后阐述为什么身背未了责任最苦。
接着又论述了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最后得出身负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乐的结论,再通过责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与“最乐”关系的认识,使论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2.《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有关阅读训练的目标共十五项,基本指导思想是: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
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
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另一种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几乎没有收效。
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
3.培养略读能力。
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大意。
其次,化整为零,依照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整理并加以积累。
最后,再化零为整,理清文脉,在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形成对__深刻立意的认识。
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框架,从而形成对规范议论文的逻辑感知能力。
指导研读__。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
“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作范例,有助于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4.阅读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是略读中的一对矛盾,因此,对略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阅读速度两者结合起来。
__乃梁任公经典演讲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特点,使略读与精读能力均得以提升。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__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__脉络,学习__流畅又简洁的语言。
由于七年级的起始阶段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__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__结构,采用谈话、讨论、诵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仿写句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__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年级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
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等__片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文中俗语、古语、名言的意思与作用,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⒈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__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__脉络。
⒉__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__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
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__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⒈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
(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
(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
(ppt显示)
出示任务:
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读准字音。
达(dá
)观安分(fè
n)恩惠(huì
)赔(pé
i)礼
纵(zò
ng)然契(qì
)约循(xú
n)环悲天悯(mǐn)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