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翻译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1147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全文翻译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论语全文翻译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论语全文翻译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论语全文翻译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论语全文翻译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全文翻译文档格式.docx

《论语全文翻译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全文翻译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全文翻译文档格式.docx

3时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

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

音yuè

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

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

也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

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

音yù

n,恼怒,怨恨。

9君子:

《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

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

“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

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

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

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ﻩﻩ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的深入了解。

1.2有子①曰:

“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

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⑧?

1有子:

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是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到称字,只有曾参合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悌:

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

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

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

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

少的意思

5未之有也:

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至于动词之前。

6务本:

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弟作为仁指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说: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认识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

再吧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ﻩ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立即诶控制仪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一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真反映了当时宗法制度的道德要求。

孝悌鱼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倒是有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解释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1.3子曰:

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1巧言令色:

朱熹注曰:

“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

少的意思。

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和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人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

主张说话应该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直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曾子①曰:

“五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

传不习乎?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

检查、查看。

三省有几种解释:

一时三次检查;

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

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

信者,诚也。

以诚实指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

传,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ﻩ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不断的检查自己的言行,是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以为他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ﻩ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中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谓之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即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1.5子曰:

“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言,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注解】

1道:

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

乘she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

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

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

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

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的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无农时。

ﻩ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既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的办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

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ﻩ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

而“民”才是百姓,是白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

“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

因而颇具尖锐性。

1.6子曰:

“弟子①入②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言,汎爱众,而亲仁⑤,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

⑧”

1弟子:

一般有两种意义:

役使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

二是指学生。

这里使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

古代时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